?廈門創新醫療便民服務破解“看病難”
2025-05-30 08:56:43?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廈門創新醫療便民服務破解“看病難”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廈門市委聚焦群眾可感可及,從查擺的問題清單中確定一批基層和群眾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作為整治項目,一體推進學查改。近期,本報將陸續推出相關單位的經驗做法,在邊學邊查邊改中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落地生根,推動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廈門日報訊(記者 陳莼 通訊員 張從云 余和友)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廈門市委緊盯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建立專項整治清單,將理論學習、問題查擺和整改落實有機融合、一體推進。市衛健委針對“持續優化醫療便民服務”,從資源下沉、智慧醫療、科技賦能三個方面列出七項具體工作措施。 在資源下沉方面,開展“千名醫師下基層”活動,選派中級以上職稱專家駐點幫扶。目前,共派出990名專家,覆蓋41家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群眾超2.18萬人次,專家門診量達1660人次。同時,推動二三級醫院50%預約號源提前10天下放基層,家庭醫生可直接為居民預約轉診,切實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掛上專家號、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 在智慧醫療方面,推動全市67家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實現55項影像檢查、73項臨床檢驗項目結果互認,同時積極與省衛健委對接,擴大互認共享范圍,計劃將影像類檢查項目增加100項左右,檢驗類項目增加250項左右;升級互聯網醫院,全市共有14家市屬公立醫院獲批互聯網醫院資質,提供線上復診、處方流轉、用藥指導等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在全國首創“信用白鷺分+平臺+金融機構”就醫模式,市民可享受免交預交金,自費費用離院后支付等“先診療、后付費”服務,極大程度節約群眾就醫時間。1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可享受其父母的“個人信用白鷺分”價值、成年子女可自愿為其父母承擔信用就醫費用。截至5月,23家公立醫療機構和39家社區服務中心已上線“先診療、后付費”信用就醫服務功能。全市共有87.64萬位市民開通信用就醫,占廈門市戶籍人口比例約25%,獲得信用就醫專屬額度6.22億元,單次就診平均節約時長約35分鐘,較傳統就醫模式節約就診時長約40%。“親情付”功能實現未成年人共享父母信用額度,惠及家庭超10萬戶。 與此同時,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全省率先推出集“刷臉、親情代辦、NFC碰一碰、醫保碼、個賬授權、信用就醫、離線結算”等于一體的“刷臉一碼付”項目,患者無需反復切換醫保碼、付款碼,“刷一次臉”即可同步完成醫保身份認證、費用報銷及自費支付。過去需1-2分鐘的結算流程,現在最快15秒完成,效率提升超80%。在醫保系統突發故障時,患者可先自費墊付,系統恢復后自動回退為醫保結算,確保就醫流程“零中斷”,解決由此導致群眾看病墊支跑腿報銷的煩惱。下一步,該院將進一步創新智慧醫療領域的應用,打造智慧醫療一網通、智慧服務一碼通、智慧管理一鍵通的“三位一體”智慧醫院。 在科技賦能方面,在區域統籌部署醫療AI大模型,實現22家醫院與41家基層機構全域互聯;以鼓浪嶼醫療配送為切入口,以科技賦能服務,試點“低空+醫療”無人機配送,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率先探索福建省無人機醫療應用場景,是醫療衛生領域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積極探索。 在醫療衛生領域推進低空醫療無人機的運用,打造醫療空中航路,將以往通過船運從廈門島往鼓浪嶼島上配送藥品的方式升級,為島上居民提供更為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截至目前,醫療配送無人機平穩運行,常態化飛行504架次,服務2500余人次,實現藥品、檢測試劑的常態化空中配送,將傳統40分鐘的運輸時長縮短至2.5分鐘,醫療物資運輸效率提升90%以上。這一創新模式通過“空中快速救護網”明顯提升了鼓浪嶼居民和游客的醫療便利性,成為低空經濟與醫療融合的工作經驗。下一步,計劃拓展非固定航路應急救援,鏈接全市醫保定點醫院資源,進一步提升全市緊急醫學救援能力。 通過以上舉措,市衛健委基層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基層診療量同比增長25%,常見病、慢性病在基層就診率達65%,大醫院就診壓力有所減輕,群眾“扎堆三甲”“看病難”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群眾就醫體驗逐步提升,減少重復檢查超10萬例,節約費用超1200萬元。信用就醫項目先后獲得國家發改委“信易+”典型案例、全國數字政府建設特色案例等9項國家級、省市級榮譽,該模式為患者單次就醫平均減少排隊時間35分鐘。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