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 城事 > 正文

?檔案解密 看廈門如何甩掉糧食包袱

2025-05-26 09:37:30? 作者: 陳冬?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檔案解密 看廈門如何甩掉糧食包袱

當年廈門領先全國取消糧食統購制度,結束無糧票寸步難行的歷史

廈門日報訊(記者 陳冬 通訊員 劉莉麗計劃經濟時代,糧票曾是家家戶戶的“命根子”,而它退出歷史舞臺,始于一次大膽的破冰改革——1985年,廈門在全省率先取消糧食統購制度,比全國全面放開提前了8年。廈門市檔案館珍藏的檔案記錄了中國從“票證經濟”邁向市場經濟的關鍵一躍,也見證了廈門特區人“敢為天下先”的改革魄力。本期檔案故事為讀者揭秘這項硬核改革背后的故事。

一場勢在必行的改革

糧票,對于多數90后、00后而言或許頗為陌生,但對他們的父母輩乃至爺爺奶奶輩來說,卻是記憶中熟悉且重要的存在。作為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中國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購糧憑證,糧票曾是城市居民維系生活的“通行證”,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

廈門糧食部門退休職工陳珠煌曾在《蘭臺之光》中回憶道:當年一般居民一個月定量口糧12.5千克左右。每個月底發糧票是居民們最期盼的日子。那時糧票的重要性僅次于人民幣,沒糧票下不了館子,出一趟遠門還須用市票兌換成省票或全國糧票,否則寸步難行。

糧票從何而來?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953年為應對糧食短缺,國家實行統購統銷政策,農民生產的糧食由國家統一收購,再按定量配給市民。糧票制度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在物資匱乏年代既維系了基本民生與社會穩定,又為工業化積累了資源。但隨著時代發展,其弊端逐漸顯現,讓農民長期背負“種糧包袱”,抑制了農村經濟活力。

據市檔案館館藏資料記載,1984年2月,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項南陪同鄧小平視察廈門,視察結束后,項南召開座談會,要求具體研究如何搞活特區農業。在聽取相關匯報后,項南提出“甩掉糧食包袱”的思路,建議廈門作為經濟特區先行先試,但明確前提條件為“省里不補糧,廈門自己解決”。

財政補貼+市場調節 助力甩掉糧食包袱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一號文件”,決定取消糧食統購,改為“合同訂購”。廈門市糧食局認真學習文件,組織調查,廣泛征求意見,于同年1月19日向廈門市經貿委提交了一份《匯報糧食計劃調撥問題的報告》。之后,結合項南書記的指示,廈門市委、市政府敢想敢干、先行先試,在1985年研究提出“穩糧擴經,大上兩水(水產、水果),狠抓畜牧業,主攻鄉鎮企業”“引進開發,出口創匯,服務城市,富裕農村”的發展戰略,同時醞釀協商改革糧食機制和取消糧食定購制。

1986年4月23日,廈門市人民政府下達《1986年度糧食購銷調撥包干計劃的通知》,決定由市財政撥補平議差價款給縣、郊,由縣、郊組織議價糧頂抵定購任務,不再給全市農民下達當年度糧食定購任務,在全省開創取消糧食統購之先河。同年,廈門遭遇到夏秋兩季30多年未見的百日大旱,正值農業生產多災之年,面對改革進程中出現的困難與問題,廈門市委、市政府領導沒有猶豫和退縮,而是敢于擔當、以積極探索的姿態推進改革實踐,逐步將“倒掛”(即銷售價低于收購價)的糧價理順——1987年實現銷售價高于收購價,并對居民改“暗補”為“明補”,直接發放現金補貼。

據市檔案館保存的檔案資料顯示,1986年9月,廈門市糧食部門針對放開糧油價格提出相關看法和意見:若要有效革除各種矛盾與弊端,關鍵在于取消糧油票證、放開糧油價格,走糧食商品化之路。同時,需精準測算放開后的社會承受能力。基于此,建議打破糧食商品化的改革禁區,秉持“越早改革越能掌握主動”的原則,精準把握改革時機。

開啟糧食市場化時代

僅解決“統購”而不解決“統銷”,沒有放開糧價和糧食市場,統購統銷就不是真正意義上取消。市檔案館收藏的1992年《廈門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糧食銷售價格的決定》,揭示了關鍵一步:從1993年起取消糧食定購任務,全面放開糧油購銷價格,糧油供應全部由市場提供;廈門市糧票、油票同時作廢(1992年4月1日停止發行,居民積存購糧證可繼續使用),并建立市級糧食儲備3萬噸、油脂儲備350噸。至此,糧食統購統銷制度在廈門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糧食購銷體制改革順利完成,標志著廈門開啟糧食市場化時代。

1993年糧價全面放開后,廈門一度出現搶購風潮。對此,廈門緊急從外地調配貨源,實行敞開供應。隨著價格放開刺激生產,市場供應逐漸變得更加充足和繁榮,物價也逐步降低。一段時間后,廈門百姓不再搶購,農副產品市場恢復穩定。與此同時,廈門農民甩掉糧食包袱,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模式,涌現出韭菜村、芽菜村、茄子村等很多特色專業村,同安蔬菜遠銷北京、上海等城市,形成區域化種植與市場化流通格局;惠爾康、銀鷺、如意、銀祥等涉農企業,在政府對鄉鎮企業的扶持政策下,從基層起步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帶動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力量。

如今,糧票作為一個時代的印記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當人們在農貿市場和超市自由選購各種糧油時,那段憑票供應的歲月,已成為城市的歷史記憶。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