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廈門萬物共生“生態密碼”
2025-05-23 09:44:00?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解鎖廈門萬物共生“生態密碼” 廈門昨舉辦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場宣傳活動 俯瞰下潭尾紅樹林公園。 美麗的五緣灣。 昨日活動現場共放流文昌魚10萬尾。 2011年,廈門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設立。(本報資料圖/記者 王火炎 攝)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許曉婷 通訊員 謝麗梅 陳智勇 圖/記者 張奇輝)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昨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為“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 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持續深化拓展生態文明建設“廈門實踐”,提高公眾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昨日上午,市生態環境局在廈金大橋(廈門段)思明區段,開展廈門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場宣傳活動。 近年來,廈門市持續完善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不斷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取得新成效。去年10月,廈門榮獲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并入選“自然城市”平臺,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迎來高光時刻。今天,本報為您解鎖廈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魅力之路”。 昨日一早,在市生態環境局組織下,來自市人大城建環資委、思明生態環境局、市環境宣傳教育中心、市環境科學學會等單位的代表,來到廈金大橋(廈門段),參與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場宣傳活動。 現場,廈門路橋工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寶森介紹了廈金大橋(廈門段)工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的措施和進展。代表們觀看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等珍稀海洋物種科普教育宣傳展板,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葛輝和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許肖梅帶來精彩分享,分別介紹了文昌魚、中華白海豚保護的相關知識。 隨后,代表們乘船前往黃厝海域文昌魚保護區,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可以親手把小魚苗送入大海的懷抱,很有意義。”參與活動的環保工作者王潔說。昨日的活動現場,共放流文昌魚10萬尾。此外,去年,市海洋發展局累計放流各類魚蝦苗種共7個物種約3.16億個單位,超額完成相關考核指標。 “今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廈門圍繞主題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展示廈門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成就。希望通過活動,能凝聚起全社會共同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強大合力,為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出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廈門經驗’。”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呂嘉揚表示。 解碼 精心謀劃 生態樣地調查啟新篇 四季輪替,廈門市為生態樣地監測組建的專業團隊,穿梭于大街小巷、山河湖海之間,聚焦水體、城鄉、農田、海洋4種類型開展調查。 湖面、濕地、海灣上,不同的珍稀鳥類在不同時間翩然而至,找尋繁衍棲息的樂園。它們有的立于枝頭鳴唱,有的俯沖水面覓食,有的結伴翱翔藍天——通過調查人員手中的鏡頭、紙筆,它們的身影被定格成珍貴資料留存。 “目前,我們已完成全市六區的城鄉鳥類、生態樣地調查和評估工作。”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多年來,詳盡的調查工作讓廈門對物種家底了如指掌:1119種植物、1342種海洋動物、19種哺乳動物、402種野生鳥類……這些基礎成果,為廈門生態保護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撐,讓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更精準有效。 守護生態 織密生物保護安全網 棲息地宛如生命之巢,一直以來,市生態環境局會同相關部門,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全面排查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并將排查范圍延伸至市級自然保護區。 多部門建立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聯動工作制度,在聯合行動中,執法人員嚴厲打擊破壞生態行為。截至目前,廈門自然保護地問題排查和整改完成率達100%。 在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工作中,廈門頻頻重拳出擊。去年,市林長辦、市政園林局等建立起全市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工作制度。去年,市農業農村局設計34條踏查線路、120個入侵植物踏查點,114個入侵病蟲踏查點,193個標準樣地,形成相關普查報告。市海洋發展局對下潭尾紅樹林濕地開展生態修復和病蟲害持續跟蹤調查,取得一系列有價值的資料……各相關部門擰成合力,全力守護廈門生物安全、物種安全、生態安全。 同時,廈門開展互花米草整治工作。在互花米草被科學除治后,灘涂、保護地等生態修復緊跟而上,人們在海邊散步時,切實感受到生態治理帶來的可喜變化。 綜合施策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廈門以“一盤棋”思維,統籌規劃、綜合施策。 摸清家底與系統規劃同步推進。基于多年生態樣地監測積累的數據和成果,廈門扎實開展“多規合一”改革,繪制出科學合理、具有前瞻性的全域空間規劃藍圖。生態控制線、生態保護紅線等的劃定,為城市生態保護筑牢邊界,確保生態系統穩定。 強化監管與綜合治理齊頭并進。在灣區綜合治理上,廈門著力實施7座海堤改造工程,實施5個灣區綜合整治與開發,大力推進紅樹林修復工程,筼筜湖、海滄灣等宜林海域的紅樹林達173.9公頃。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效斐然,隨著19個生態補水項目落地,溪流水質日益清澈。 在此基礎上,廈門穩步推進全域生態修復工程,綜合實施青山、綠水、碧廊等工程,構建“一屏一灣十廊”生態安全格局和山海城相融的城市空間格局,全市共有園林綠地1.8萬公頃、林地6萬多公頃。 多元宣傳 共筑保護意識防護墻 在廈門,生物多樣性宣傳,是一場全民參與的行動。 在栗喉蜂虎保護地,觀鳥人群手持望遠鏡,靜靜等待。在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工作人員詳細講解白海豚生活習性、生存危機以及救護歷程,讓保護海洋精靈的故事印刻在參觀者心中。 多年來,廈門多部門積極攜手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宣傳,借助電視、報紙以及微博、微信等載體,實現聯動——線上,一系列生物多樣性科普圖文與短視頻,以生動畫面和優美文字展現廈門豐富物種;線下,科普活動依托各個保護地、保護場館開展,志愿者更是走進街頭巷尾,向市民發放宣傳資料,讓生物多樣性理念深入人心,使保護自然成為全民共識。 鏡頭 “城市綠芯”下潭尾紅樹林公園: 從泥灘到海上森林 步入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碧海藍天間,滿目皆青翠。 昔日雜亂的淤泥灘,如何蛻變成為郁郁蔥蔥的海上森林?廈門運用微地形平衡重塑理念,由海及岸依次呈帶狀種植不同的紅樹植物樹種,構筑了長達500米的自然、綠色的生態海堤,形成“林-灘-海”的生態共同體。 “同時,采用‘坢泥技術’圍堰造灘,在紅樹林圍堰造灘過程中,綜合調配‘挖填平衡’,降低對生境環境的影響。”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強化紅樹林修復種植成效,廈門充分發揮廈大等科研院所技術支撐,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紅樹林首次成活率就高于85%。 “去年4月至今年3月,我們對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的紅樹植物、大型底棲生物、鳥類等,開展定點定期的生態監測,為紅樹林生態系統管理提供科學保障。”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構建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紅樹林生態系統,促進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調查數據表明,紅樹林修復區魚類、貝類和蝦蟹類物種數和生物量較修復前均有所增加,其中物種總數增加2.4倍,生物量分別提高2.99倍、4.76倍和1.19倍。 如今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已建設成為集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游憩觀賞于一體的“城市綠芯”。 “城市新客廳”五緣灣: 城市中的鳥類天堂 初夏艷陽下,海面波光粼粼,白海豚時而躍出海面,引得游人爭相拍照……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在此延伸鋪展。 “多年來,我們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通過破堤還海,恢復海灣自凈能力;通過綜合整治,嚴控陸源污染入海;通過系統保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從而打造五緣灣良好生態基底。”湖里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始終堅持“開門治理”理念,鼓勵和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共同推動五緣灣治理和開發。比如,及時調整規劃,重金置換用地40公頃,在中心城區設立廈門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據統計,保護區內鳥類資源豐富,已記錄鳥類有11目35科135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9種。2011年,廈門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設立,成為第一個設在廈門島內中心城區的自然保護區,借助院校及民間組織力量,營造居民休閑、觀鳥、愛鳥的研學基地。 如今的五緣灣,成為廈門罕見的一塊集濕地、海灣和珍稀動植物等多種自然資源于一身的親海休閑生態空間。2018年,獲“廈門市民最滿意的公園”評選第一名;2020年,五緣灣生態修復和綜合開發經驗入選自然資源部全國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2024年,五緣灣獲評福建省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榮譽榜 ●2016年,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辦獲得國家七部委聯合授予的“全國自然保護區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22年,廈門火燒嶼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被福建省少工委評定為“福建省紅領巾校外體驗示范基地”。 ●2023年,廈門火燒嶼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被福建省林業局評為“福建林業生態文明實踐基地”和首批“福建省省級自然教育基地”。 ●2023年,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共同舉辦,以“法治新時代”為主題的第十八屆全國法治動漫微視頻征集活動評選結果揭曉,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報送的微視頻作品《野生植物保護普法——金毛狗蕨篇》榮獲優秀獎。 ●北京時間2024年10月27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在哥倫比亞卡利市舉行,廈門榮獲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并入選“自然城市”平臺。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