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玫瑰祭英魂
2025-05-21 10:55:09?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火紅玫瑰祭英魂 李林精神照亮集美學子 在集美中學的校園內佇立著一尊英烈的塑像,她就是被周恩來稱為“中國的貞德”、被賀龍贊為“我們的女英雄”的李林。 李林園坐落于集美中學南薰樓與延平樓之間,1990年落成時,我在集美中學讀書,從那時起,每天上下學的路上都會路過李林園。“聽潯江之濤聲,仰烈士之雄姿,中華兒女,能不為神州之崛起而揚帆策馬,競立功勛!”這是《李林園記》中的一段話,李林,這位橫槍躍馬、馳騁疆場、不畏強敵的女子,她的颯爽英姿成為我心中女英雄最生動的注腳。每每有人提起花木蘭,我的眼前總會浮現出她那從容的眼神、沉靜的表情和視死如歸的英姿。 在集美中學,李林的名字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一代代學子的成長之路。新生入學的教育活動、新團員入團的宣誓儀式,李林的事跡總是被一次次講述,激勵著每一個青年追求真理、勇敢擔當。 報國種子在少年心中扎根萌芽 李林,原名李秀若,1915年出生于福建龍溪(今漳州市區)。幼年隨養父僑居印尼,親眼看見了殖民統治下人民的苦難,反抗的種子在她幼小的心靈生根發芽。 1930年,李林以華僑子女的身份進入集美幼稚師范學校就讀,次年又轉入集美女子初級中學。在集美,她度過了詩一般的青春時光。在1939年《給中共中央婦委的信》中,李林寫道:“在我回到中國不到半年工夫……我進了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校……我們很天真純潔,不知道痛苦是怎么一回事。那個時期可以說是我們的黃金時代。” 陳嘉庚先生辦學,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內圖書館、體育館、科學館、音樂室應有盡有,為李林提供了一片成長的沃土。她熱愛文學,尤其鐘愛屠格涅夫的小說。她熱愛運動,積極參與校籃球隊、排球隊,在運動鍛煉中錘煉了身體素質,為日后的敵后宣傳和正面殺敵打下了堅實基礎。 李林還在信里寫道:“在那個時候,我最喜歡的是文學,我希望我可以做一個文學家。”雖然時代的洪流最終將她引向另一條道路,但她留下了不少讓人淚目的文字。 在集美求學時,李林心中就萌發了報國的紅色種子,積極參加進步活動。離開集美后,李林又到杭州女中學習了一年。在那里,她最常去的是岳飛和秋瑾的墓。她傾慕于秋瑾“好將十萬頭顱血,一洗腥膻祖國塵”的英雄情懷,甚至專門定制了一套“秋瑾裝”,以表敬仰。 一年后,李林轉學到了上海愛國女中。在那里,她的閱讀范圍從文藝拓展到了社會科學和哲學。當時上海四馬路的雜志公司,成了她每周必到之地。她希望從進步書刊中探知祖國富強的方法,那份抗日救國的愿望,在她的心中越發堅定。 在一篇題為《讀〈木蘭辭〉有感》的作文中,李林表達了自己想學習花木蘭殺敵報國的決心。文末,她以詩明志:“木蘭替父赴戰場,紅妝揮戈勝兒郎。衛國何須分男女,誓以我血薦炎黃。”國文老師李天行為這篇作文破例評了105分。作文發回后,李林又補上:“甘愿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 1936年12月,21歲的李林如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將自己的名字“李秀若”改為“李林”。這一年,是李林與家人的最后相見。 巾幗英雄抗戰屢立奇功 “七七事變”后,李林奔赴抗日前線。她驍勇善戰,機智果敢,帶領游擊隊屢立奇功,威震晉綏邊區。在槍林彈雨中,她寫下即興短詩《心愛的戰馬》:“當黃色的風沙吹起在沙灘上,我的戰馬快如飛,飛過山岳,飛過平川。風啊,我和你比一比;敵寇的血,染紅了我的馬蹄;敵寇的頭,滾在我的腳底。” 在戰斗中,李林結識了自己的愛人,并肩作戰的歲月,成為殘酷戰爭中最溫暖的記憶。然而,這段美好僅維持了一年八個月,就被無情的戰爭摧毀了。 1940年4月,日偽軍對晉綏邊區進行瘋狂“掃蕩”。4月25日,日本侵略軍突然集中大量兵力,準備對晉綏邊區進行第九次掃蕩,懷孕三個月的李林得知情報后,毫不猶豫奔赴戰場。為掩護機關和群眾突圍,李林率領騎兵連勇猛沖殺,吸引敵人火力。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她毫不畏懼,浴血奮戰,最終身負重傷,被日偽軍包圍后,寧死不屈,把最后一發子彈射進喉部,壯烈犧牲,年僅25歲。犧牲時,李林不僅是一名年輕的中共黨員,還是位懷著身孕的母親,她腹中只有三個月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看到這個世界。 戰后,戰友們在李林的衣服口袋里發現了一封帶血的信,信中寫道:“你去后的那天,刮了大風,不知你受涼了沒有,我很擔心。在一塊兒時,有時還會吵吵嘴,分開了,卻非常想念。敵人又要發動圍剿,但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一定可以粉碎敵人的進攻。我寫到這里,我們的孩子又在亂動了,但我會保護好他的,請你放心。”這封未寄出的家書,成為李林留給家人最后的遺言,讓人動容。 永不凋零的鏗鏘玫瑰 1940年6月,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從延安發來唁電,稱贊李林:“不僅是女共產黨員的光輝模范,更是全國同胞所敬愛的女英雄。”晉西北區黨委機關報稱贊她:“是中國民族英雄最光榮典型,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唯一的華僑抗日女英雄。” 新中國成立后,家人多次前往上海等地尋找李林的蹤跡,皆杳無音信。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李林為原型的電視劇《烽火僑女》播出,離散多年的家人才驚覺:熒屏上的英雄竟是失散半個世紀的親人。 2009年以來,李林先后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她的名字,也永遠鐫刻在了中共一大會址的“緬懷墻”上。 隨著對她的故事了解得越來越多,對她的敬仰也越來越深,在這份深深的敬仰中還多了一份心疼,每每經過李林園,總會去看看她。 今年是李林犧牲85周年,想起她,突然很想送她一束紅玫瑰。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為了民族解放,她毅然奔赴抗日前線,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她用短暫而光輝的一生,詮釋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擔當。她像一朵鏗鏘玫瑰,在烽火歲月中傲然綻放,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不朽傳奇。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當年她策馬守護的山河,如今已屹立于世界之巔,不再懼怕風雨與狂瀾。她以熱血澆灌的信念,化作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她捧著課本穿梭過的校園,學子們在和煦的陽光下茁壯成長。這一切美好,多想讓她看見,多想與她分享。 李林,這朵永不凋零的鏗鏘玫瑰,將永遠綻放在民族記憶的春天里。 (來源:集美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