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同堂更需“好好說話”
2025-05-06 10:01:57?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午飯時間,同事小雅抱怨道,她的公公婆婆總是會因為一點小事吵架。小雅說:“從前我看見他們吵架,就躲進里屋,當作聽不見??扇缃?,孩子都三歲了,一見爺爺奶奶吵架,就嚇得哇哇大哭 。”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有的人會認為,兩口子過日子嘛,不就是吵來吵去?其實,家人相處更應該“好好說話”,畢竟“家和”才能“萬事興”??! 想起幾年前參加過的一個“家庭婚姻”主題沙龍。一位很有智慧的大姐分享了她的一段生活經歷。這位姓倪的姐姐講她自己在剛結婚的時候,就經常跟丈夫爭吵。按她的說法,她本身就是在父母的爭吵聲中長大,婚后也自然而然地復制了父母的相處模式。 直到有一天,她丈夫買回一幅“家和萬事興”的匾額,掛在沙發后面。倪姐盯著這五個字,沉思良久。自此之后,她就開始思考:一個家庭能不能變得不吵不鬧、和和氣氣? 后來,她與丈夫達成了共識——在家里要“好好說話”,并約法三章:第一,不在小事上糾結,避免不必要的“內耗”;第二,遇到需要溝通才能解決的問題時,要有一方提出“我們需要坐下來談談”,及時啟動溝通;第三,每次溝通要盡量做到客觀、理性,避免帶有情緒,因為情緒傷人也傷己。 那次發言的結尾,倪姐還非常坦誠地說:“我父母一輩子都是在為做飯鹽放多了,忘記買菜了,打碎一個碗之類的小事發脾氣、吵架,耗掉了他們太多的精力。事實上,不在小事上‘內耗’,才有精力去做大事?!?/p> 倪姐的最后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于是,我回家后跟我家先生就此做了溝通。自此之后,經過一番努力,我們這個新組建的小家庭也逐步形成了“好好說話”的相處模式。 三年前,我媽媽從老家過來幫我們帶小孩。一開始,我媽將她和我爸吵吵鬧鬧的相處方式帶進了我們這個小家庭。在我意識到這一點后,我實施了兩步走策略。我先從“不在小事上糾結”入手,一點一點地讓我媽明白生活中抓大放小、避免“內耗”的益處。隨后,又把“情緒化表達”的問題拿出來,多次與她進行探討。好在我媽很明事理,也可能是被我們小家庭原本平和的氛圍所影響,最終加入了我們的“好好說話”陣營。 至于家中的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也需要學會“好好說話”。我家女兒四歲,從前遇到問題很容易哭鬧。經過反復提醒,女兒漸漸學會了清晰地表達自己遇到的問題。如今,她會說“媽媽,這個畫我貼不上,你可以幫我嗎?”“媽媽,我不想吃香蕉,可以不吃嗎?”“媽媽,我想讓你抱我一會兒?!焙⒆訉W會了用清晰的表達代替哭鬧,真是一大進步。 家,是愛的港灣,給我們以慰藉與力量。如果家庭成員整天都在為一些小事爭來吵去,難免會帶來許多的負能量。尤其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人與人之間難免產生摩擦。若是在負能量中生活久了,既不利于家庭關系,也會損害身心健康。這就需要家中的每個人都要有“好好說話”的意識,相互理解,充分溝通,多一些正面的表達,讓家里的正能量逐漸多起來。 相互理解是微風拂面,“好好說話”是雨露甘霖,贊許與鼓勵是陽光和暖。好好說話,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一種愛的表達。這樣的家庭氛圍,才能讓我們的內心得到滋養,從而擁有更多的力量去面對人生的風雨、抵御外部的磨礪。 (來源:集美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