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古城記憶即將“串珠成鏈”
2025-04-29 09:19:24?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廈門古城記憶即將“串珠成鏈” 城墻遺址公園打造1.5公里“歷史路徑”,爭取今年底開工明年底建成 調研組在廈門城墻遺址考察,后巖壁上為清光緒年間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所題【山環水活】四字。 東南網4月2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昌利君 文/圖)在廈門老城區縱橫交錯的小巷深處,隱藏著明代城墻殘垣、清代道臺衙門、摩崖石刻群等珍貴歷史遺跡。4月28日上午,導報記者跟隨市政協重點提案調研組,實地走訪中山公園至北門外街沿線文物點,探訪遺址公園規劃區域,挖掘其歷史價值。這座串聯起6處核心遺址的線性公園,或將重現“廈門城”歷史脈絡,為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注入新動能。 現狀 古城遺跡如“散落珍珠” 由于歷史變遷,廈門古城墻現僅存北面城墻一段,總長約130米,遺存6處摩崖石刻,2005年被列入第六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廈門古城墻周邊還散落著豐富多元的歷史空間與文化形態,如興泉永道署舊址、中山公園、百家村、魁星山摩崖石刻、華新路華僑別墅群、先鋒營、陳化成祠、玉屏書院、城隍廟、南壽宮等,是廈門最具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舊城片區。 調研組首站抵達中山公園魁星山摩崖石刻群。這座僅30米高的小山,曾是清代興泉永道署的后花園,現存10余處清末至民國的石刻題刻。其中,1871年潘駿章題寫的英軍強占道署記事石刻尤為珍貴。這是鴉片戰爭期間廈門淪為通商口岸的直接證據。 僅一墻之隔的廈門市少兒圖書館院內,一塊高2.15米的《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石碑靜靜矗立。1864年,道尹曾憲德在此記述了道署被英軍強占、拆毀又重建的屈辱歷程。 沿公園南路向北,一段斑駁的城墻殘垣映入眼簾。這是廈門島內僅存的明代城墻遺存,1685年由福建水師提督施瑯重修。城墻內側巖壁上,“山環水活”四個大字為光緒年間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所題,暗喻廈門“山海城一體”的格局。 突破 “線性公園”縫合城市記憶 “這些遺跡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一條‘線’將其串聯。”廈門市市政工程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洪永福向導報記者展示了廈門城墻遺址公園規劃圖:公園將以現存城墻為中軸,打通魁星山至北門外街的步行廊道,串聯道署碑刻、摩崖石刻、陳化成祠等6處核心節點,形成全長約1.5公里的“歷史路徑”。 講好城墻歷史故事,突出城墻遺址本體。據介紹,公園設計以保護城墻遺址為核心,通過營造滄桑、古樸的自然環境,展現古城墻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風貌。講究人與歷史、人與場景、人與空間的關系。在城墻本體區,以“老樹明墻”“殘垣漫步”等景觀節點,保留原有條石路面與古榕樹;在摩崖石刻區,增設解說系統與觀景平臺,讓“山林逸趣”“碧峭”等題刻從密林中“浮出”;在道署遺址區,擬以AR技術復原衙門原貌,結合碑文講述鴉片戰爭往事。“市民行走其中,能從明代抗倭、清代海防一直讀到近現代開放史。”洪永福說。 據了解,該項目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空間整合。公園需穿越市公安局大院旁狹窄巷弄,并協調少兒圖書館、華僑托兒所、中山公園等多家單位。“我們采用‘一次立項、分期推進’策略,公園整體面積大約為9300多平方米,將圍繞原城墻本體遺留的部分建成老市區公園,主要突出歷史文脈和城市原點,讓廈門作為一座城市有更豐富的歷史溯源。”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副局長陳陽都透露,目前項目正抓緊推動相關征拆工作,爭取在今年底開工,2026年底建成。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