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項目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5-04-25 22:03:52?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劉學佳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 項目海報 東南網4月25日訊(本網記者 劉瑋 通訊員 戴佩琪)4月24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廈門大學與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東大學聯合申報的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項目成功入選。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自1990年啟動,每年舉行一次,旨在總結過去一年中國考古成果,表彰在考古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該獎項是中國考古學界設置的國家級最高級別和最權威獎項。 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自啟動以來,共收到全國各地申報項目120個,經專家初評和終評,最終選出10個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考古項目。武王墩一號墓項目憑借其獨特的考古價值和重要發現脫穎而出。 武王墩一號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是戰國時期的楚國墓葬。自2020年起,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部分師生全程參與了武王墩一號墓的考古發掘工作,工作成果獲得合作單位和學界的一致認可。該項目此前已經入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武王墩一號墓的發掘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該墓是戰國楚系墓葬中“獨立陵園制”的典范,陵園面積達150萬平方米,車馬坑長達148米,陪葬墓、祭祀坑星羅棋布,主墓封土高14米,墓坑深20米,展現了楚國工匠卓越的工程智慧。 墓中“亞”字形九室多重棺槨為國內首見。槨木墨書數千字,內容涵蓋方位、分室、木材性質與編號等,是迄今等級最高、信息最系統的先秦墨書文獻,為破解楚國職官制度與營造流程提供了珍貴資料。 出土文物超過1萬件,其中以九鼎八簋為核心的銅器群、鐘磬瑟鼓的樂器體系等禮器組合完整而震撼,刷新了人們對戰國禮樂文明的認知。漆木器紋飾華美,龍鳳案、耳杯等器物融合了中原與楚地風格,印證了楚文化對秦漢藝術的深遠影響。 西室的280件木俑陣列,儀仗與樂舞分工清晰,體現出楚國從“人殉”向“俑殉”的文明躍遷。這一“明器化”喪葬系統的成熟,為后世兵馬俑制度提供了直接淵源。 廈門大學考古學科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鼓勵學生走出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學校踐行“大考古”工作思路,積極開展中外聯合考古工作。2024年,廈門大學參與發掘的“福建平潭縣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先后入選“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和“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如今,武王墩一號墓項目再次摘得雙桂冠,彰顯了廈門大學在考古領域的實力和影響力。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