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食潤餅 卷卷情深
2025-04-17 10:04:50?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春天,是一個適合嘗鮮的季節(jié)。 從閩南鄉(xiāng)下的院子前走過,炸滸苔的清香擠出了門縫,長了手腳般鉆進路人的口鼻,直透五臟六腑,春天仿佛在身體里生機勃勃地長了起來,讓人忍不住猛地深吸一口氣,腳底著了火似的,踩著急促的步伐,趕回家備制一桌潤餅菜,招呼三五好友,共享一場春日“好食光”。 民間食事,多與時令相關,閩南人“食春”的習俗從立春綿延至清明節(jié)后,吃潤餅的時機拉長到了整個春季。 食春的習俗大約起于魏晉,周處《風土記》記載:“正元日,俗人拜壽,上五辛盤……五辛發(fā)五臟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蕓苔、胡荽是也。”五辛盤即為春盤。在閩南地區(qū),潤餅最適合在開春打頭陣。形如滿月、薄如蟬翼的面皮裹入肉絲、豆芽、韭菜、粉絲、雞蛋、滸苔、花生碎等十余種食材,萬千滋味雜合,就像它五花八門的稱謂一樣令人著迷:北方人稱之為春餅、卷餅,南方人謂之春卷、潤餅。萬卷歸宗,不論是“帶著壯闊平原蒼茫之氣”的北方春餅,還是“擁有南國軟糯風格”的南方潤餅,都應著春的腳步而來,用活色鮮香的人間煙火卷出了裊裊鄉(xiāng)味。 我少年時在外地求學,錯過了家鄉(xiāng)的許多年節(jié),常盼望著母親來看我,她胳膊上挎著的藤籃像哆啦A夢的魔法口袋,總能變出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有一年春天,當母親打開藤籃蓋子,解開里面裹著的棉布,潤餅皮被細心地折成三角形狀疊放在紗巾上,宛如縈著麥香的雪片呼之欲出,擱在瓷碗里的炒合菜還冒著熱氣。我和舍友們把幾條方凳拼湊成小餐桌,鋪上作業(yè)紙后,一人取一張薄薄的餅皮展開,爭先恐后地夾幾筷子炒合菜放上去,把潤餅卷得像個小枕頭,然后蹲在地上,一手抓一手捧,吃得酣暢淋漓、唇齒留香。 這一頓簡陋而過癮的潤餅菜往我的心里裝進了整個春天,就像一顆溫暖的種子落在胸壑,愛的滋養(yǎng)讓它枝繁葉茂。 后來,我讀《泉州府志》,記載著明朝名臣蔡復一與潤餅菜的一段趣事。相傳蔡復一忙于公務,廢寢忘食,夫人李氏心疼夫君,費盡心思攤烙出薄餅皮,將五味菜包卷成筒,送與夫君手握而食,既能果腹又不耽誤辦公,還能保持菜品溫熱。一日,皇上巡視,問此為何物?蔡復一急中生智,回復道:“此乃江山一統(tǒng),包羅萬象的潤餅菜。” 故事雖短,讀來莞爾,原來無論古今、不分南北,愛的心意總是相通的。那一卷純粹的愛,是多么彌足珍貴的給予。 如今,春到人間,潤餅已經(jīng)成為尋常百姓家餐桌上的“常青藤”,牽出游子纏綿的離愁,卷起家家戶戶煙火里的深情。 (來源:集美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