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麥子一起拔節生長
2025-04-17 10:03:46?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小時候,農村孩子脫去棉襖才算真正進入了春天。而脫去棉襖換穿夾衣,是以清明節踏青、祭掃烈士墓活動作為節點的。 我的家鄉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新四軍與日偽多次拉鋸爭奪的“三倉保衛戰”,就發生在我們鎮。當年犧牲的烈士,都集中安葬在離新四軍一師粟裕司令駐地不遠的地方。抗戰勝利后,新四軍蘇中四分區和縣人民政府在烈士長眠之處,建起了一座五角重檐的烈士亭。 每年祭掃烈士墓,我們都穿戴整齊,系著紅領巾,排著隊前往烈士陵園。活動結束后,日頭已近正頂,再步行回家。 這個時候,暖陽高照,渾身燥熱,一冬總不離身的棉襖特別沉重,男孩子都脫下來夾在腋窩。四下里,楝樹正萌新芽,柳條隨風飄舞,菜花正黃,麥子青青。不經意間,我們發現麥苗已經躥出老高,大家奔走在田間土路上,仿佛聽見麥子“格錚錚”的拔節聲,那是春天最動聽的韻律。 我們自小唱的童謠里,有一句“清明到,麥覺覺,拔根麥稈做口哨”,是說清明節一到,麥子一冬的覺睡醒了,拔節躥高了,可以掐下麥稈做口哨吹。回程的路上,老師總是慢慢地走在后頭,照顧那些個子小的女生,男生們等不及,總是奔在最前頭。瞅著老師離得遠了,一個個躥到地里,挑選那些長得高的麥稈,做成口哨一路吹。老遠聽到后面老師喊著“不能損壞莊稼”,我們佯裝聽不見,在前頭越發跑得更歡了。 脫去棉衣以后,下地挑豬草就完全放得開手腳了。我們一邊尋豬草,一邊尋找散落地頭的子彈殼、子彈頭。早年打過仗的地塊,碰上一兩顆子彈頭和子彈殼,一點兒也不稀奇。挖到“寶貝”,我們就拿回家,用鐵鉗夾著在火上烤,子彈頭里的鉛液流出后,剩下一個空空的銅殼,削一根長長的竹片,將子彈頭安上,找一根洋釘,將尖頭磨禿,做成一支“殼槍”。挑揀出幾根斷桿火柴,剝下火藥,填在子彈頭空殼里壓緊,將洋釘對準填滿火藥的子彈頭,揚起竹片猛地砸到地上,火藥爆炸發出響亮的噼啪聲。 麥子拔節了,我們盼望著它們能快快地抽出穗來。那時大人也不懂麥種消毒,麥穗長出后,往往有不少患“黑穗病”的“鬼麥”,成熟后到處播散黑色的孢子粉。這時候,田里的“婆婆衲”“貓耳朵”等野草旺盛生長,我們的豬草籃子裝滿以后,便在田埂上進行“創作”。摘下“貓耳朵”長圓形的葉子作頭,“婆婆衲”葉子作腳,尋找一片大蠶豆葉作身子,再掐下麥葉作尾巴,在地上拼成一只烏龜或鴨子,尋出一大把“鬼麥”,剝開黑穗子在上面撲打,最后揭去葉子,地上一只伸頭伸腳的烏龜或劃著水的鴨子就出現了。 再過幾天,田邊的蠶豆角肚子越發鼓脹,就到了我們燒蠶豆吃的時候。放下豬草籃子,用鐵鍬在田埂上挖洞作灶,撿來干草枯柴,在地頭燒豆子吃。新嫩的蠶豆籽,經火一烤,散發出陣陣香味,吃到嘴里,綿綿的、糯糯的,滿嘴鮮香。直到看見村口升起裊裊炊煙,我們才戀戀不舍地用腳踩滅火堆往回走,每個人的嘴角都沾著黑乎乎的炭灰,顯得十分可笑。 硝煙遠去,歲月悠悠,我們的童年無憂無慮。清明以后,春風一天柔似一天,太陽一天暖過一天,正在拔節的麥田里,各種野菜野草野蠻生長,青綠遍地,蜂蝶成群。廣袤的農村土地,成了孩子們的樂園,我們與麥子一同拔節生長。 麥子一茬茬地長,我們就這樣在四季輪回中,把童年永遠地留在了那片麥田。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