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探索文明的多元路徑 優化文明實踐內容供給
2025-04-17 09:14:57?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關鍵詞 文明實踐+基層治理 同舟共濟 文明花開 上百名選手飛篙走槳,弄潮擊浪,再現“百舸爭流逐春潮”盛況。 10年前,海滄區漸美村龍舟競渡傳統因龍舟池公園整治提升而中斷。現在,漸美村新老村民自發“拾”起傳統,讓這項民俗活動重煥生機。他們說:“正是有了正確價值觀引領,我們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漸美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外來務工人員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80%,如何讓這些“新漸美人”安居樂業,由“流入”變為“融入”,是維持城中村和諧、繁榮的關鍵。 依托村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漸美村打造“幸福食堂”“愛心媽媽”“我們的節日”“四點鐘學堂”“親子公益國學班”等一系列項目品牌,成為黨的先進理論、重要政策的宣傳陣地,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生活,還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 一個個理論陣地、一次次暖心服務、一樁樁惠民實事,近三年來,漸美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特色活動超800場次,參與人數約8萬人次,不斷彰顯出互促互融、凝聚人心的作用。與此同時,漸美村也有“成長的煩惱”。 如何賦予實踐站更多功能,助力基層治理?漸美村在實踐站建立“話仙館”等座談議事機制,邀請群體代表議事,廣泛聽取意見建議。治理修繕后的龍舟池公園水清岸綠,吸引不少居民在木棧道上垂釣;村落的強弱電入地,徹底告別空中“蜘蛛網”,拆違騰挪出的空間用來拓寬道路,7條道路都設置了道閘。 基層治理需要群眾的力量,廈門以文明實踐陣地做載體,文明實踐活動做紐帶,服務了群眾,溫暖了人心,凝聚起基層治理源源不斷的動力。 湖里后浦社區通過居民喜聞樂見的活動,增強他們對家園的認同感,并主動參與基層治理的各項實踐;集美大社開展傳統的閩南戲曲表演、民俗技藝展示等文明實踐活動,還邀請居民參與制作閩南美食,增強了歸屬感,社區借此引導居民參與古厝保護、環境衛生維護等基層治理工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