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舞劇《海的一半》排練現場(東南網記者 柳綠 攝) 東南網4月15日訊(本網記者 柳綠 李奇)在機械舞臺的轟鳴聲中,16塊懸浮薄板變幻出南洋風雨與閩南學堂;演員的汗水滴落在地板上,仿佛百年前華僑漂洋過海的淚痕。近日,記者探班舞劇《海的一半》排練現場,見證這部以陳嘉庚為原型的華僑史詩如何通過舞蹈、音樂與先鋒舞臺技術,將“嘉庚精神”從歷史課本搬上藝術舞臺。 舞劇《海的一半》排練現場(東南網記者 柳綠 攝) 主創揭秘:舞蹈語匯解構華僑靈魂 “舞蹈更善于情感的表達,在敘事和情感之間,舞劇《海的一半》濃縮了很多聚焦的點,通過舞蹈來敘事,整個舞劇帶有一點閃回式、意識流式,所有東西都閃回和在他的思緒當中流動出來的表演,都是為了去表達劇中的海邊,也就是陳嘉庚先生完整情感的一個拼圖,漂泊寓意著他們遠渡重洋的一半和故土的一半之間的關系。”總導演林辰透露,創作團隊曾深入集美學村、新加坡怡和軒等地采風,“我們要找到嘉庚先生在不同人心中的位置,我覺得這樣在表達的時候會更準確。”這種立體考據轉化為獨特的舞蹈語言——演員以脊椎為船骨模擬下南洋的紅頭船,指尖相抵演繹賬本算珠的碰撞,甚至用空腹托舉27次的表現形式,具象化華僑興學的重擔。 現場,海庚扮演者蘇鵬分享道:“在集美鰲園看到嘉庚晚年步態照片后,我們也用了很多的方法和設計,更多的是運用肢體當中的微觀的表情。不僅是面部的,包括怎么用背部、肩部,然后用我的步伐來體現出這種糾結、猶豫,以及最終毅然決然地走在興國興學的信仰之路上。” 女主角阿蕓的服飾設計也暗藏玄機,從偷渡時遮掩性別的破袍,到成為學生時的素衣,三次換裝隱喻華僑女性的覺醒之路。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