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宅“我素廬”變身翔安華僑館
2025-04-15 09:14:12?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僑宅“我素廬”變身翔安華僑館 位于澳頭社區,始建于1934年,現設四大展區展示閩南華僑文化 翔安澳頭“我素廬”。(記者 張奇輝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曾嫣艷)在翔安區金海街道澳頭社區,一座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僑宅——“我素廬”,靜靜地訴說著閩南華僑的奮斗歷程與家國情懷。始建于1934年的“我素廬”,由新加坡華僑蔣驥甫歸國后傾力打造。它是海外游子寄托鄉愁的情感紐帶,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曾扮演重要的角色;它見證了抗戰的烽火歲月,建筑外表留下了深深的彈孔…… 如今,這座充滿故事的老建筑以嶄新的面貌重新亮相,成為翔安區首個區級華僑館。它不僅為人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閩南華僑文化的窗口,也在廈門全力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進程中,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特色,為城市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澳頭僑宅 見證歲月滄桑 這座僑宅坐落于澳頭社區懷遠湖畔,是一幢歐式兩層建筑,始建于1934年,占地近400平方米,其造型和規模在當地實屬罕見,兩廂為半圓形前突,正面立有8根羅馬式圓柱,柱式為古希臘愛奧尼柱式加中國式的花卉雕塑,兩柱之間以花卉浮雕相連,增添了建筑的藝術氣息。 僑宅的主人是澳頭著名華僑蔣驥甫。他早年赴新加坡,創業成功后與愛國僑領陳嘉庚一同創辦了橡膠園。蔣驥甫心系家鄉,熱心公益,不僅捐資興辦學校,還積極參與家鄉的各項建設,捐建碼頭、修路造橋、興修水利……“我素廬”便是他歸國后,為了寄托鄉愁、彰顯品位而精心建造的宅邸。 1926年,蔣驥甫在澳頭創辦覺民學校,學生免費入學,學校一切費用由他負責。抗戰時期,“我素廬”曾作為覺民小學校舍與地下組織活動據點,承載著革命斗爭的光榮歷史。新中國成立后,這座僑宅曾一度被征用為派出所,還做過生產大隊部辦公場所。 修舊如舊 煥發新生光彩 “我素廬”不僅是精美的建筑,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充滿故事的老建筑面臨著衰敗的危機,險些成為危房。 修繕“我素廬”的呼聲得到了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去年5月,相關單位啟動了修繕工程。修繕按照修舊如舊的理念,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風貌基礎上,將這座僑宅重塑為獨具特色的翔安華僑館。 華僑館圍繞“翔安華僑的出洋與回歸”主題,設四大展區,生動地講述華僑們的奮斗史和愛國愛鄉的赤子情懷。一封封僑批如鴻雁傳書,滿載著游子對家鄉的思念與牽掛。此外,華僑館還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與實物展示,講述了翔安華僑在海外創業發展的艱辛歷程與輝煌成就。 華僑館內通過僑批展示、沉浸式沙畫、互動多媒體等手段,讓歷史文化變得“可看、可聽、可觸摸”,為參觀者帶來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 文化碰撞 鑄就獨特魅力 “我素廬”的重生,不僅是閩南華僑文化的一次璀璨綻放,更是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發展的生動體現。 作為澳頭這個僑鄉背景深厚的社區里的一員,“我素廬”承載著近代閩僑文化的集聚、傳承與創新。它以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化的展示手段相結合,為人們呈現了一個既古老又時尚、既傳統又現代的文化空間。在這個空間里,閩南文化、華僑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共同鑄就了“我素廬”獨特的魅力與價值。同時,它也成為展示廈門歷史文化遺存與底蘊的重要窗口,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目光與關注,為廈門的文化事業與旅游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廈門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步伐不斷加快,“我素廬”這座僑宅將繼續發揮其獨特的作用與價值,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傳承與弘揚閩南華僑文化的重要載體。 名片 “我素廬”位于翔安區金海街道澳頭社區懷遠湖畔,始建于1934年,主人是澳頭著名華僑蔣驥甫。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