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廈門港“綠色之鏈”
2025-04-10 09:33:26?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探秘廈門港“綠色之鏈” 記者深入廈門港各大碼頭,帶您看綠色低碳智慧港口建設如何加速進階 時間:3月下旬、4月初 地點:廈門港海天碼頭、海潤碼頭、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總部 廈門日報訊(記者 徐景明 林桂楨 通訊員 王曉真)遠渡重洋而來的“東方查爾斯敦”輪停靠在海天碼頭,船舶徐徐下放電纜,岸邊工作人員抱著碗口粗的線纜,先將插頭精準地接入岸電箱插座,而后同船方進行聯調和安全回路等測試工作,確認并網方式后正式送電。在按下合閘按鈕的一剎那,耳邊突然安靜了:這艘船,關閉了燃油發電機組,開始用岸上提供的電能維持全船設備運作。 一個個集裝箱起升、落下,運輸出場,海風中不再摻雜引擎的轟鳴聲、刺鼻的油煙味,因為無論是船,還是各類港口設備,都用電力驅動。眼前這個場景,讓人更好理解何為廈門港的低碳轉型之“綠”。 “含綠量”背后還有成色十足的“含金量”。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國家標準集裝箱碼頭作業單位產品能耗先進值為24噸標煤/萬標箱,當前該集團為17.29噸標煤/萬標箱。也就是說,作業一萬個標箱,這家公司能省近7噸標煤的能耗。 如此低的能耗下,作業效率卻穩居全球前列。最新的權威數據顯示,廈門港船舶平均在港、在泊時間等“硬核”數據是全球前五的常客。 能耗比別人省,效率又比別人高,收益自然保持高水準,這種“既要、又要、還要”是怎么做到的?近日,記者帶著問題蹲點,連續走訪廈門港口高質量發展指揮部,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等部門、企業。隨著采訪的深入,一條圍繞著“提質增效降本”的綠色智慧碼頭之“鏈”清晰展現:AI令作業更智能高效,全電碼頭降碳降本,光伏發電站等“綠色能源”的加入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 更為重要的是,這條綠色智慧“鏈”,廈門港已錘煉了十余年,其已經成為支撐港口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力。 綠色裝備 實施“油改電” 打造“全電碼頭” 今年3月,海天碼頭首臺電動正面吊正式“上崗”。與傳統柴油動力設備相比,這臺正面吊更加安靜,且功率夠大——在做一些高負載操作時,也不會像柴油機那般“突突突”冒黑煙。 “這正是電動正面吊的優勢,功率大,而且1小時就能充滿電,可連續作業8小時以上。”海天碼頭工作人員介紹,這臺正面吊帶有能量回饋系統,可回收下降勢能和制動能量,進一步降低能量消耗,提高續航時間。 據了解,港口裝卸設備和水平運輸車輛等都是“耗油大戶”。近年來,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啟動“集裝箱碼頭裝卸設備和水平運輸車輛電能替代行動”,大力推進設備電動化改造,打造“全電碼頭”。 首先是對有“油老虎”之稱的龍門吊實施“油改電”。改造前龍門吊每天要消耗5噸多的柴油,油罐車每天要在港區回繞個十幾趟才能“喂飽老虎胃”,如今,該集團旗下碼頭181臺龍門吊已實現100%用電作業。其中,161臺龍門吊還應用了能量回饋技術,將起升機下降產生的電能回收并回饋到電網,進一步提高降耗效果。 “我們還將對2臺龍門吊進行全功率鋰電池驅動改造。”工作人員介紹,現行的龍門吊作業動力來源于滑觸線(市電),一旦停電就無法作業,而全功率鋰電池驅動龍門吊可以使用鋰電池動力連續作業10小時。 此外,各碼頭引入電動集卡、堆高機等低碳設備,并配套建設充電樁88臺。目前,電動堆高機占比66.7%,電動拖車占比42%,電動叉車占比64.4%,電動通勤車占比52.5%,且整體電動化比例仍在不斷提高。 綠色加油站 岸電全覆蓋 船舶靠港期間“零排放” 船舶停靠港口期間,其自身攜帶的燃油動力輔機在發電時會排放出氮氧化合物等大氣污染物。船舶靠港時用岸電代替傳統燃油發電,以電代油,可以從源頭上減少碳排放。 岸電,相當于船舶的充電樁。2016年,福建省首個由港口企業自主投資建設的岸電系統在海潤碼頭啟用,完成了我省首次高壓岸電連船;2022年,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旗下所有碼頭實現了岸電系統全覆蓋。 全覆蓋還不夠,廈門港正在積極增加設備密度,以泊位為單位進行配置。“去年在海通碼頭投用2套高壓岸電,今年上半年在海天碼頭、國際貨柜碼頭投用4套高壓岸電。”相關負責人介紹,下半年集團還將在海潤、新海達和海翔碼頭再建設5套高壓岸電設備和7座低壓岸電插座箱。 目前,該集團在全港主要作業區已建成高壓岸電站12套、低壓岸電站36座。 建好了,也要用起來。經過實地調研,影響岸電設備使用率的原因之一是岸電設施與船舶受電裝置不匹配,也就是“不兼容”。在這方面,廈門港也走出了關鍵一步:前不久,廈門港首批三套多制式岸電裝置在海天碼頭正式啟用,采用全國領先的高、低壓、變頻自動切換技術,通過技術改造解決了這一問題。 “不同船舶的受電設施有多種型號。本次新增的三套多制式岸電裝置與原有岸電設施形成高低壓融合、多制式兼容的新布局,能夠滿足國際國內船舶的不同岸電供應需求。”海天分公司副總經理周寶山介紹,如今,海天碼頭岸電系統可同時為四艘高壓船舶、多艘低壓工頻/變頻船舶提供岸電接駁需求。 此外,船配岸電設備要投入改造費用,用電“不劃算”也降低了船方的接駁意愿。廈門港給出對策:碼頭集團旗下所有碼頭均免收船方接電服務費,且按低于成本價30%的標準收取電費。 完善的岸電設施、有力的政策支持,有效提高了岸電使用率。2024年,該集團共完成船舶岸電接駁6958艘次、接電量369.78萬度,分別同比增長22.2%和180%,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409噸。其中,高壓岸電接駁次數同比增長278%。 綠色能源 鋪設“屋頂森林” 增加“綠電”供應 從空中俯瞰海隆碼頭的1#~6#倉庫,約6萬平方米的屋面上,1.1萬多塊光伏組件整齊排列,正源源不斷地吸收太陽能。去年底,該碼頭的6MW分布式光伏項目成功實現全容量并網,成為省內規模最大的港口分布式光伏電站。 這樣的“屋頂森林”,還出現在辦公樓、變電站、車棚等建筑屋頂上。 廈門地區光照條件較好,碼頭場地“無遮無攔”,擁有倉庫等較大屋頂面積的建筑物,適宜推廣光伏發電。廈門港充分利用這一日照優勢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將光能轉化為電能,直接為碼頭生產和輔助生產供電。 2020年5月,作為廈門港區首個先行并網的光伏試點項目,海天碼頭12#倉庫光伏電站成功投產,開啟了廈門港光伏規模化、體系化發展的新篇章。 在海天碼頭10#橋吊機房上,有一個小型的“空中發電站”——一大片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像魚鱗般整齊排列在屋頂上,這些“綠電”將直接供給橋吊照明、空調、風機等部分輔助用電,實現自給自足。這在全省港口中屬于首創。 目前,碼頭集團旗下碼頭共建有分布式光伏電站19座,總裝機容量3027千瓦,年自發電量約330萬度,光伏用電占比較“十三五”期間提升6個百分點,形成清潔能源局部供應能力。 能發電,還能儲能——碼頭集團還有3座儲能電站,在能源使用低谷時吸收過剩的電能,在能源需求高峰時進行釋放,還可充當港口大型備用“充電寶”,在出現電網故障時應急,與港區光伏、充電樁、岸電樁項目形成“光儲充一體化”新能源系統。 綠色生產力 “智慧大腦”賦能 推動降本增效 綠色低碳發展,追求的是可持續性。與綠色深度綁定的智慧,是深度協同者:綠色理念引導智慧發展的方向,而智慧技術有力支撐綠色發展的目標。 如今,廈門港每天要運輸裝卸上萬個集裝箱,每個箱子都有不同的貨期、船期、堆場占用等時空要素,那么,如何高效率實現這些箱子的流轉?這需要極強的“腦力”。而廈門港智能化建設,包括了從“腦力”到“神經組織”“手腳”的全方位改造,讓碼頭這個“巨人”更聰明地動起來,使得集裝箱流轉得更高效、更省錢。 2020年7月,海潤碼頭投資3.38億元,在全國率先實施傳統集裝箱碼頭全智能化改造工程,自主研發并上線試運行了碼頭“超強大腦”——智能碼頭操作系統iTOS,統籌碼頭生產要素,實現了船舶裝卸、堆場作業等關鍵環節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如果說碼頭機械、運輸設備是“手腳”,那么智能生產管理系統就是港口的“超強大腦”,5G專網就是連接二者的“神經系統”。目前,海潤碼頭已實現5G網絡全覆蓋,幫助“超強大腦”連接設備、傳送復雜任務,成為港區智能化改造的重要加持。 在海潤碼頭經驗基礎上,碼頭集團進一步總結提升,在海天碼頭開啟了智能化改造的“進階版”——進一步加大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生產要素投入,創新研發全球首臺遠控堆高機、能兼容不同品牌設備的龍門吊統一遠程操控平臺,填補行業空白助力智能化全場景覆蓋;研發“元宇宙數智堆場”并在海天碼頭上線試運行,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把碼頭內的真實物理空間,從現實映射到虛擬數字世界里,工作人員可以實時監控生產情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進行處置;研發一套數智堆場管控系統,該系統幕后的“操盤手”是由廈門港務控股集團和上海海事大學、碼頭集團共同設立的博士后創新基地研究團隊,改變了“智慧大腦”受制于人的局面。 碼頭集團副總經理李美貞說,“超強大腦”的“智”還體現在讓大數據“說話”:一方面,對過去的生產情況進行回溯,進一步補齊短板;另一方面,通過精準建模,預測未來生產中可能遇到哪些問題,從而提前應對,提高作業效率。 “在智能化模式下,一個集裝箱從進入碼頭、運輸至堆場,到吊裝上船,每個環節都更加省時。‘超強大腦’高效派單,合理安排設備,讓各環節更加順暢、減少卡頓,減少等待時間。在吊裝上船過程中,‘大腦’和‘手腳’密切配合,讓車輛與集裝箱精準對位,提高作業效率。”碼頭集團技術管理部經理助理郭延熹說,以升級后的海潤碼頭為例,碼頭綜合作業效率提升10%,單箱變動成本逐年下降,近五年共降低15.1%,碼頭每年可節約成本約3004萬元。 在港口,時間意味著金錢。碼頭智能化改造帶來的高效便捷的服務,降低了船東和貨主的運營成本。近日,在航運巨頭中遠海運評選的2025年“全球碼頭效率獎”中,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榜上有名;在馬士基(Maersk)遠東區域綜合能力評比中,嵩嶼碼頭2022年馬士基在泊效率達標率位列第一,國際貨柜碼頭2024年在泊效率達標率位列第一。 隨著AI技術發展,綠色智慧碼頭建設進入新的賽道。“我們計劃建立自己的AI專業大模型,把設備運行效率、司機操作效率等碼頭生產和輔助生產的數據‘喂給’大模型,讓其分析生產管理的短板、工藝上的缺漏,并預判未來作業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組織模式可能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議。”李美貞說,預計該項目今年會有一個初步的成果。 李美貞說,當前“全電碼頭”建設還存在比較大的提升空間,未來碼頭集團也將加快推進電能替代行動,力爭將電能應用比例從現在的63%提升到80%~90%。此外持續挖掘清潔能源潛力,探索將氫能源應用到碼頭,讓港口“氫”裝上陣、減少污染排放。 數字 近5年來,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投入2.3億元建設綠色港口,綜合單箱能耗下降22.3%,節約能源5276噸標煤,碳排放強度下降32% 榮譽榜 ●2023年,碼頭集團榮膺“亞太綠色港口”稱號,這是國內首家多個集裝箱碼頭聯合參評的獲獎單位。集團旗下海天、海潤、嵩嶼、國際貨柜、新海達碼頭獲評中國港口協會“四星級中國綠色港口” ●2023年,海潤碼頭《以綠色智慧港口建設打造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海滄樣板”》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二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實踐案例 ●2023年-2024年,海潤碼頭和嵩嶼碼頭通過廈門市三星級低碳園區試點創建驗收 ●2024年海潤碼頭入選 “廈門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示范點”單位 ●2024年,碼頭集團《我國港口節能降碳路徑及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25年,海潤碼頭全智能化改造項目獲中國港口協會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