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薄餅卷進五湖滋味
2025-04-08 19:07:59?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集泮餐廳的各種薄餅。 集泮餐廳的各種薄餅。 集泮餐廳主廚余小龍以薄餅為畫布,18種創(chuàng)意演繹“舌尖上的山海相逢”;非遺灌蛋以太極之柔裹住匠心,臨家“傳家三寶”用茶油封存八閩溫情;林福記則以玻璃幕墻鑊氣劇場解構中廚美學。從新廈門人的灶臺到南洋琉璃光影間,這場融合實驗用薄餅皮包住城市基因——既承襲“愛拼敢贏”的韌勁,更以開放之姿在煙火中書寫中國餐飲的第三種可能。 集泮·薄餅的十八般武藝 在園博苑的集泮餐廳內,余小龍揭開蒸籠,青翠的“薺菜春筍石榴包”氤氳著春意。半透明的餅皮裹著時令春筍、薺菜和火腿絲,成為這個春天解鎖的第18種薄餅(又稱潤餅、春卷)吃法。“閩南人的春天離不開薄餅,但年輕人總想嘗點新鮮。” 于是,這個春天,集泮后廚上演著瘋狂的薄餅變身記:法式鵝肝抹著蘋果醬躺在閩南薄餅里;脆皮五花肉佐以甜面醬、黃瓜條等,將北京烤鴨幻化為“鷺島烤豬”;頭水紫菜裹著金沙咸蛋黃,薄餅炸成了薄脆;龍巖“芋子薄餅”則包進春筍、香菇、鮮肉、滸苔、貢糖等,咸甜交織,一口咬出山海的層次感。 “老輩人說薄餅要包四季時鮮,我們還想要裹進五湖四海。”來自龍巖的余小龍不僅是主廚,也是餐廳管理者。20年前,他來廈門學廚,之后輾轉閩粵,最終扎根鷺島。餐廳的團隊都是新廈門人,大家把家鄉(xiāng)的烹飪智慧都搬進了后廚灶臺:漳浦鴨肝用安溪鐵觀音先鹵后熏,制作出細膩綿密的冰淇淋口感;廈門沙茶醬不煮堿面,反而澆在潮汕的吊龍、胸口油上;就連花生湯也蓋上酥皮,喝出西餐濃湯的儀式感。 這份交融的智慧不僅僅停留在餐盤里。穿過光影斑駁的長廊,流水潺潺,青苔錯落,餐廳成了藝術與自然交融的展廳。墨色工業(yè)風基底中,龍血樹與海島春花舒展枝葉,石榴樹與蘆葦在餐桌旁搖曳。以“如夢令”“清平樂”等詞牌命名的包間里,南洋琉璃燈將光斑灑向落地窗——窗外園博苑四季流轉如畫。 “真正的融合不是拼湊。就像這座城市,山海相逢,中外碰撞,都包進一張薄餅皮里。”余小龍說。 臨家的灌蛋絕活。 臨家·八閩風味的山河對談 輕敲白鶩鴨蛋,蛋黃上針尖大的小孔露了頭。老師傅竹簽一挑,夾起肉餡細細往里填,蛋黃鼓脹卻不破。大骨湯咕嘟一滾,蛋白綻成玉色花瓣,裹著肉餡的蛋黃若隱若現(xiàn)。這道南平順昌的非遺灌蛋絕活,在臨家后廚的歲月里已修煉出太極般的柔韌境界。 永春滴露鴨、安溪咸筍包、泉州牛雜湯鍋、寧德黃魚羹……去年重裝亮相的臨家“傳家三寶”更添溫情:封肉蘿卜燜飯將同安封肉的脂香滲入蘿卜肌理;姜母鴨用安溪茶油浸潤,去了火氣留了溫補;手打黃魚羹遇見海參,迸發(fā)出雙倍鮮甜。 “先墊墊胃,羹湯要趁熱。”來自江西的服務員萬阿姨遞上一碟酥脆魚皮花,一杯溫熱的米湯,在臨家的八年光陰她的異鄉(xiāng)口音已經(jīng)被閩南式叮嚀取代。隨著非遺灌蛋在唇齒間化開,福建人“愛拼敢贏”的勁頭在餐桌化成了千般滋味。 林福記的透明廚房把爆炒鑊氣變成視覺盛宴。 林福記·跨界灶臺演繹鑊氣新境 當傳統(tǒng)后廚仍在用門簾遮掩煙火,林福記的廚師已經(jīng)把灶臺搬上了光影舞臺。八米玻璃幕墻內,主廚單手拎起鑄鐵鍋,火焰騰空的剎那,灶臺四周的特制玻璃罩及負壓系統(tǒng)瞬間吞噬了油煙,把爆炒鑊氣變成視覺盛宴。 “西廚講究互動,中廚重在鑊氣,我們盡力做到兩全其美。”林福記閩南小館負責人馬軍輕敲玻璃罩,端出招牌古法焗黃魚——琥珀色魚身臥于金黃蒜床之上,掀蓋時鮮氣撲面的瞬間,正是閩南人“眼見為鮮”飲食傳統(tǒng)的最佳注解。而新派雪花糖醋里脊則玩轉反差美學,酸甜之下藏著微微辣意,讓你不自覺又添了一勺米飯。 林福記從最初的燒酒配,到現(xiàn)在三家小館,馬軍始終執(zhí)著“認真吃飯”的儀式感。當西廚的透明哲學遇上中餐的鑊氣信仰,最終在閩南小館的玻璃幕墻上,折射出中國餐飲融合的第三種可能。(記者 林小芬 來源:集美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