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集美區 > 嘉庚故里人文集美 > 奮進集美 > 集美報 > 正文

閩南古早味里的時光密碼

2025-04-08 18:46:41? 作者: 林小芬 陸甘玥?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陳月琴的醬油水海鮮燴.jpg

陳月琴的醬油水海鮮燴。

百年僑房“小白樓”深處,年過半百的泰哥堅持誠信做美食;砂鍋慢燉的鴨肉線面煨出“味友”的金字招牌;而老餅廠斑駁的鐵門后,藏著古法糕餅的酥香密碼;海選后脫穎而出的“大社十二釵”,將各自拿手菜刻入陳氏傳家菜菜譜。當僑房木窗透出裊裊炊煙,古早味的記憶正穿越時光——這里不僅有閩南人舌尖上的鄉愁,更有一群守味人用半生光陰書寫的傳承故事,在紅磚古厝間娓娓道來。

老餅廠的“大社十二釵”

1963年深秋,集美中學的教室外,14歲的班級生活股陳新杰緊緊攥著兩張餅票疾步奔向老餅廠——每月的兩個餡餅,在那個糧油憑票的年代,是最奢侈的幸福。

1986年,同片秋陽下的集美幼兒園,5歲的陳思雄正把課間發放的兩個嘴口酥仔細收進上衣口袋,時不時掐一塊含在舌尖,那嵌進衣褶的餅屑,是童年最珍貴的寶藏。

這座1956年創辦的老餅廠,既是集美學子的集體甜蜜回憶,也是華僑遠赴南洋的必備伴手禮。隨著時代變遷,那扇熟悉的大門悄然閉合。

2022年的秋陽再度照亮大社街巷,已是中年的陳思雄推開了老餅廠塵封的大門。八個月里,他翻遍檔案,尋訪十多位當年的老師傅,終于讓褪色的配方重見天日。當第一爐蛋黃酥膨起時,老饕們紛紛循香而來。

前廳,閩南花磚紋餅盒里,金黃的鳳梨酥、翠綠的蛋黃酥、白玉般的麻薯、縮小版的狀元餅錯落擺開。“我們在老配方里減了三分糖。”陳思雄說,他們試圖在傳統美味與現代健康之間尋求平衡。

老餅廠最鼎沸的喧鬧藏在后院的“陳氏傳家菜”。每道傳家菜前立著的廚娘,正是海選后脫穎而出的“大社十二釵”,她們將各自拿手菜刻入陳氏傳家菜菜譜。餐廳海報上,“十二釵”的笑容里還映著灶火微光。

陳月琴的醬油水海鮮燴在鐵鍋里咕嚕作響,鮮活的大蝦、本港的魷魚與拇指大的花螺在琥珀色湯汁里沉浮。一勺蔥頭油“滋啦”澆下,瓷盤點綴的水芹和紅椒頓時鮮活起來。“古法醬油得配上冰糖,再加半匙自己熬制的辣油,這道海鮮才有靈性。”陳姨笑道。

暮色漫上露臺,年過七旬的陳新杰老師咬開餡餅,六十年前的秋陽倏然跌進茶湯。這時樓下傳來食客驚嘆:“芋頭吸飽了肉汁,入口即化!”

陳思雄(左)介紹集美小吃。

小白樓的百年溫情

1927年,新加坡華僑陳加耐將半生南洋煙雨砌入磚石,筑成了松柏樓。因外墻雪白,人稱“小白樓”。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既有雕花羅馬柱和弧形拱門的歐式浪漫,又見嘉庚瓦屋頂與三角山墻的閩南古韻,成為海外游子的立體鄉愁。

2013年,泰哥走進小白樓,結識了從香港歸來的陳氏后人陳伯。泰哥陪伴老人聊天,幫他修剪庭院、修繕門窗。兩年后,老人將小白樓交付泰哥打理,“后生仔,你做人實在!”老宅成了大社首家民宿“藝墅家”,藝術展廳里時常流動著攝影展、音樂會。

“神仙雞要煨足兩小時,海鰻一定得新鮮。”小白樓內,泰哥一邊耐心叮囑,一邊與其他商戶泡茶。當個別商戶要大幅漲價時,他連忙搖頭,“當初陳伯說的‘實在’二字值千金哩!”

年過半百的泰哥被大社商家們尊稱為“大哥”,他以身作則,不作假,不宰客。“我至今仍如履薄冰,希望將這份久違的信任與溫情延續下去。”泰哥如是說。

鴨肉面線的兩代灶火

1989年,22歲的王瑞祥在遠洋貨輪灶臺前掄動鐵勺,一鍋閩南咸粥配蔥油餅讓英國船長連添三碗。歸鄉后,他在集美支起爐灶,用砂鍋慢燉的鴨肉線面煨出“味友”的金字招牌。

2015年,兒子王鑫攥著澳門米其林餐廳的結業證書歸來。他既守著祖傳的灶臺,又讓“味港”“槑茶”“味友豪麗”等新字號次第開花。

同安桂花炒綴上金絲魚翅,沙茶黃魚獅子頭在陶甕里融匯冒泡,最讓顧客稱贊的是那道瑪瑙頂珠玲瓏盞,將原本大盆裝的鴨肉面線,化作捧在手心的溫潤瓷盅,將孝心暖意都鎖在古早味里。

如今,在王鑫新創的杏林灣“味友·閩宴”里,花磚映著水晶吊燈,墻上嘉庚建筑畫作與桌上分子料理默默對話,“這里有七成的菜品為全新創作。”王鑫介紹,“最好的食材,最傳統的烹飪,最新的展現!”他將米其林理念揉進了閩南食脈。(記者 林小芬 實習生 陸甘玥 來源:集美報)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