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集美老店傳承著閩南古早味
2025-04-08 17:11 來源:集美報 責任編輯:李霖 我來說兩句
在聯生老店里,陳華麗與侄媳忙著做菜。(本組圖/林志杰攝 除署名外) 厝邊灶咖 編者按 在閩南,“厝邊灶咖”(鄰里廚房)不僅是一方炊煙之地,更是人情往來的樞紐。集美美食的魂,藏在“古早味”三字里:它可以是榕樹下四代人守著一口鐵鍋的執拗,是老餅廠將糖油面化作鄉愁憑證的智慧,亦可是學生街小吃攤主為晚自習學子多舀一勺鹵汁的溫情。這些味道,承載著“做食如做人”的閩南信條——敬天惜物、敦親睦鄰、以食載道。本專欄通過守藝、煥新、融創、潮聲四個篇章,試圖透過食物,窺見閩南文化中“家”與“族”的共生哲學:一桌菜,連起祠堂里的血脈、厝埕前的閑話、異國他鄉的明月,終成跨越時空的文化共情。 聯生老店的酸筍鴨胗。 鑊氣 四代人守護85年的味覺密碼 中午時分,十歲孩童一頭扎進聯生老店偏房,油亮的竹筷挑起金黃的炒面,“哧溜”,一口入喉,男孩瞇起眼咂嘴,一臉滿足。瞥見孫兒貪吃的憨態,灶臺前正在為顧客炒面的第三代掌勺人陳華麗,不自覺將鐵勺多顛了兩下,為顧客多放了幾尾鮮蝦。這方寸之間的溫情,恰是聯生老店傳承八十五載的味覺密碼。 1940年,陳華麗的奶奶阿慰自南洋歸國,在集美大社榕樹下開了一間小店,賣咖喱飯和花生豆,這就是聯生老店的雛形。之后,陳華麗父親聯生,憑借炒面、雞卷、鹵翅等拿手菜讓小店聲名鵲起。 聯生老店。 1980年,陳華麗接過父親的鐵勺,幾十年如一日用心經營。即將掌灶的第四代侄媳笑稱,家中第五代的孩子每日中午來老店必吃炒面、雞翅,還偶爾幫著揀菜遞盤。 “鑊氣是聯生的殺手锏。”侄媳打開灶火烹制招牌炒面。閩南堿面與熱油相遇,魷魚、蝦仁與時蔬在鐵鍋中翻飛,秘制醬汁裹挾著祖傳香料,猛火急炒既鎖住了濃郁的湯汁,又催生出誘人的焦香,融匯出閩南人情有獨鐘的別致風味。 隨著物價上漲,聯生僅僅增加了食材的費用,油漬浸染的菜單背后,是多年未漲的親民價格。時有街坊自帶碗碟打包,一碗炒面、幾道地道的閩南菜,便是招待親友的誠意之選。 大社海蠣餅是很多集美鄉親的美好記憶。(林小芬攝) 功夫 在沸騰的油鍋里聽潮起潮落 黃昏6點,夕陽將大社祠堂的飛檐鍍成金色時,珍姐的銅勺撈出了第1000個海蠣餅。隨著一聲“最后一個啦!明天擱來!”,長長的隊伍中響起一片惋惜聲。 “每天采購50斤海蠣,炸1000個海蠣餅,賣完就收攤。”珍姐一邊收攤一邊說,她的手藝是婆婆傳給她的,那時的海蠣餅5分錢一個。珍姐接手后,沒有文字秘訣,靠的就是每天在油鍋前磨煉的硬功夫。大社海蠣餅的每一只海蠣,都是隨著潮汐現捕現剝的。秘制的地瓜粉漿稠度適中,炸出的餅皮才能金黃酥脆。 “吃了幾十年的海蠣餅,每次回大社必買這家。”老街坊陳季玉拿起一個海蠣餅,當金黃脆餅撞上甜辣醬的瞬間,祠堂飛檐下的百年光陰,忽然都化作了齒間的咔嚓脆響。 秘方 沙茶醬與花生醬的“世紀和解” “蝦頭熬湯才是正統!” “不加花生醬怎么讓女生打卡?” 在大社10平方米的灶房里,經過數百次的爭辯后,沙茶醬的鮮辣和花生醬的醇香終于達成了世紀和解。陳明煌用這款獨創秘方做出的沙茶面,登上了《早餐中國》。 “導演說,我們的湯底讓他驚喜,喝下一整碗,也不覺得膩。”這也是很多老顧客的心聲。陳明煌是陳嘉庚后裔,接手母親面館已經九個年頭。母親的工藝加上師傅的秘方,以及合伙人帶來的精選食材,讓湯底的味道更上一層樓。 遺憾的是,當記者5點趕到店里的時候,老板一句“賣完啦”,擺擺手,帶著武俠收劍入鞘般的瀟灑離去,空留沙茶香在石板路上徘徊。 閩南古早味的精髓,在于“笨功夫”與“人情味”。這些老店用近乎執拗的堅持,守護著集美最地道的市井煙火。正如一位老食客所言:“吃的不是味道,是回憶。”(記者 林小芬 來源:集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