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破圈”
2025-04-03 22:57:17?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破圈” 東南網4月3日訊(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黃星榕) 八閩大地,山海形勝;思政育人,知行合一。3月29日,“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建設2025年工作推進會(南部片區)暨全省高校學生“追尋領袖足跡 體悟優秀傳統文化”寒假社會實踐總結展示活動在廈門大學舉行。 2023年,由省委宣傳部、省委教育工委精心組織的“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試點建設正式啟動。南部區域聯盟由廈門大學作為牽頭單位,聯動廈門市集美區、同安區、翔安區,泉州市南安市、晉江市、安溪縣,漳州市龍海區、東山縣等地建設“行見八閩”校地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區域共同體,著力從完善機制推動區域合作、建設福建特色思政研學實踐基地、打造示范性精品線路等方面先行先試,協同推進思政育人實踐。目前,研學點位建設擴充至129個,實現廈、漳、泉南部片區全覆蓋。 兩年來,一堂又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以最具說服力的新時代偉大變革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充分釋放了育人活力。 2024年8月,來自廈門、泉州、龍巖及漳州的100余名學子跨區域研學,走進東山戰斗烈士陵園、谷文昌紀念園,在搭建四地教育文化交流新平臺的基礎上,完成從知識積累到素養提升的跨越; 2024年12月,廈門市翔安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研究中心和廈門南洋職業學院聯合舉辦“弘揚長征精神 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紀念長征出發90周年”大思政課。來自廈門市翔安區大中小學的近百名師生用朗誦、合唱、大型舞蹈、情景劇的形式,“在歷史場景中學歷史”,將思政育人課堂延伸至舞臺。 泉州安溪縣的思政教育則走進鄉村振興示范鎮、示范村,開展“田野課堂”。學生們化身“鄉村調研員”,走訪村民、記錄扶貧故事、參與鄉村規劃討論……從“被動聽”到“主動學”,在具體場景中理解國家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 “我們走進革命老區,在古田會議會址前沉思,在才溪鄉田野里追問,在考古現場講述中國故事,用實際行動深挖思政‘富礦’,并將這些研究成果轉化為育人資源,在全面推進‘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建設中,書寫更加鮮明的紅色底色!” 總結展示活動現場,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的師生帶來了思政微課《囊螢之光·紅色八閩》,用“紅色劇本殺”的形式,講述了從福建省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支部在廈門大學囊螢樓成立,革命火種迅速傳向八閩大地,到閩西中央蘇區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以及新時代廈大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發揮專業優勢,投身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挖紅色文化育人價值的生動實踐。 “思政課的魅力,在于喚起年輕人內心深處對于‘我想講給你聽’的生動渴望。”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級碩士生祝松在看完這場思政微課后認識到,思政課可以是在田間地頭的深度對話,也可以是走進工廠車間的實踐感悟,更可以是類似“紅色劇本殺”的別樣體驗。 “當真正讀懂時代、看懂時代,我們就會成為這個時代最好的講述者。”祝松說。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肩負著光榮且特殊的使命。而思政課講什么、怎么講,關乎思政課鑄魂育人的實效。 “思政課教學突破了課堂邊界,將紅色、海洋、生態等本地資源轉化為鮮活教材,形成‘閩派’特色。”廈門市翔安中學副校長、翔安區思政課一體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圣德表示,研學實踐通過沉浸式體驗,融合思政小課堂、社會大課堂、網絡云課堂、黨建新課堂,打造了研學實踐圈,拓展育人新格局。 實踐證明,只有將現實因素引入理論,又將理論引入現實生活,使思想在與現實的互動中被激活,才能真正讓思政課“活”起來,讓時代新思想如春風化雨,浸潤青年心靈。 現場還舉行校地共建實踐研學點簽約儀式,與會嘉賓共同發布《全面推進“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建設(南部片區)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這份計劃明確了未來研學實踐圈建設的目標任務,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具體舉措,為加快構建具有區域風格、福建特色的“大思政”實踐育人體系繪制了清晰藍圖。 從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到嘉庚文化、朱子文化,從泉州“海絲起點”到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福建具有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優勢。這些發生在八閩大地上的動人故事,為思政課提供了最鮮活、最有說服力的素材。 擺事實、講道理,接地氣、到實地,持續推進“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建設,讓“行走的課堂”扎根八閩大地,煥發時代光彩。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