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就近享老更有“料”
2025-04-02 09:15:10?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養老選擇之變 能住在家附近 享受專業人士照料 對老年群體而言,“照料”不僅僅是營養配餐和文娛活動,還有一些需要專業護理的老人,也能在足夠近的照料中心內,找到足夠專業的服務。 在隨機走訪的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記者發現,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家屬愿意讓老人過來這里——核心要素是距離和專業:距離拉近了探望的時間成本,同時,中心內專業人員、專業設施以及醫養結合的優勢,家屬同樣看重。 在開元街道深田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住在這里的老人六成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多數人的生活無法完全自理。據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主任駱芳所知,思明區其他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同樣有不少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 照料中心除了在認知干預、用藥管理、生活護理、安全防護等方面有一套完整流程,還付出了額外的努力,那就是付出極大的愛心和耐心。無論是駱芳還是其他護理員和護士,大家都習慣性輕撫老人的臉頰和頭發,或者張開雙臂試圖擁抱,再像哄孩子一樣讓他們“吃飯”“回房間”“走一走”。像洗澡這樣花力氣的工作,則需要至少兩個護理員借助專門定制的助浴床來完成全套流程。 72歲的陳奶奶感慨地說:“中心比家里照顧得細致,我老伴從不情愿去變成主動去。”她還說:“之前也去看過一些養老機構,但相對照料中心,那些機構離我們家更遠;找住家保姆的話,也不知道是不是夠專業。” 在標準的官方定義中,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是“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保健康復、休閑娛樂、膳食供應、短期托養等服務的養老服務設施。”在《信息表》中,記者還注意到,“承接運營機構”一欄中出現了許多專業的養老服務公司和機構,部門鼓勵“公建民營”或“民辦公助”等方式,讓更多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運營管理——這也讓“夠專業”成為現實,得到了老人和家屬的認可。 心理抗拒之變 從“抵抗”到“接受” 老人主動選擇來照料中心 右大腿骨折術后出院時,82歲的翁奶奶選擇前往離家近的思明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她說:“康復理療這邊有專業設備,我自己放心,家人也安心。”因為膝關節退變,她只能靠輪椅助行。采訪當天下午,翁奶奶在照料中心自理區享受著彈鋼琴的美好時光,“沒想到這里還配備鋼琴,有琴聲相伴,養老生活更充實了。” 兩年前因為股骨頸骨折,住在蓮坂的83歲傅奶奶需要術后傷口護理,她的家人看中了蓮前街道(西林)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老人出院后來到這里康復,康復期結束就直接住下了。“這里的飯菜合我胃口,‘三高’問題有人監測,便秘了會結合中藥調理,樓下就是門診部,直接送醫上門。我在這里吃得好、睡得好,兩年下來胖了不少。”傅奶奶說。 兩位高齡老人的轉變,實際上折射了老年群體對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心態變化。思明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護理主管張燕華對此很有感觸,這幾年來明顯感受到很多老人從“抵抗”入住到“接受”入住,“一開始入住的時候,老人可能會覺得家人不管他們了。”她說,入住之后,適老化環境和專業護理更有利于日常生活,“離家近也方便孩子們來探望,他們心態上就放開了。” 蓮前街道(西林)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主任林麗寬說,現在有不少老人自己過來咨詢床位和價格,或者向社區助老員詢問有關情況,這種現象在以前沒那么普遍。 鷺江茶桌仔 兒女的經濟賬和老人的情感簿 ●吳燕如 林雯 新聞開頭提及的蔡婆婆,經過近一個月的護理,已經接近康復了。母女倆都對照料中心的照護服務感到滿意。蔡婆婆的女兒鄭女士說:“相比請保姆,來這里的性價比更高,更重要的是有專業團隊護理。母親現在有點享受這里的生活了,大家一聲聲‘阿嬤’讓她聽了心里美滋滋的。” 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布局到街道社區,是近年來廈門養老產業布局的一個顯著變化。部分照料中心基本保持“一出就一進”的滿員運營狀態,也說明了這個布局的精準。而它所戳中的“痛點”,都寫在兒女的經濟賬和老人的情感簿里。 “性價比高”,不只是鄭女士的個人評價,而是許多老人子女做出的實際選擇。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接收入住老人的費用,由運營機構綜合老人護理級別、入住房間類型、機構運營成本等因素自行定價,根據記者走訪的情況來看,全托費用價格從每個月5500元到8500元不等——相比距離更遠的養老院、價格可能更高的住家保姆,這里顯然是不錯的選擇。 “心里美滋滋”,不只是蔡婆婆的個人感受,而是住進照料中心大部分老人的感受。她們需要被人關懷、被人照顧,需要更多交流和互動,在這里會盡可能被滿足——一聲聲暖意洋洋的“阿嬤”,足夠他們在自己的情感簿上,給照料中心劃出一個又一個鉤。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