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小學招生政策解讀:房戶分離、集體戶如何報名?
2025-03-31 10:43:33?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劉瑋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二孩三孩能上熱點校嗎?”“集體戶會被統籌到哪里?”“房戶分離該怎么報名?”……今年廈門的小學招生方案預計近日公布,每年這個時候發布的全市小學招生工作方案,是全市招生政策的大框架,會明確招生原則、招生對象、報名時間以及各類適齡兒童的入學辦法等內容。由于個體情況差異較大,不少家長對招生政策的細節存有疑惑。 本期《海峽教育》周刊結合近幾年的招生政策,梳理“幼升小”的招生要點和常見困惑,希望對家長有所助益。 房戶“兩一致”二孩三孩也能上“熱點學校” 廈門“熱點學校”近幾年的招生規定是:“同一套房產每六年只能有一名適齡兒童在片區內的小學就學,子女多于一個的家庭除外”,意思是同一套房產,每六年內只能有一個孩子在片內的小學上學,同一對父母的其他子女則不受這個限制,即二孩、三孩也都能在這所熱點小學就讀。 劃重點:如果是房戶一致,多子女家庭也可以上同一所小學,包括熱點小學。 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熱點學校”片內的這套房產已有一個孩子占了學位,即使賣掉房子孩子也轉了學,若這個學位還沒有滿六年,也不能再接收該房產新業主的孩子就讀。關于房子的學位是否被占用,可以咨詢前業主、居委會或學校。 近幾年的招生文件中還有一項表述許多家長搞不清楚,即“適齡兒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實際居住并擁有片區房產的產權達六年以上(含六年),適齡兒童及其父親(母親)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且戶口同冊,并實際居住1年以上”,這種情況不用執行“每六年一套房產一學位”。 意思是:祖父母的幾個孩子的孩子,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就讀,但有的區要求孩子的父母必須是無房戶,有的區要求只能照顧“同一對父母”的孩子。具體看各區細則,因為不同區面臨的就學壓力不同。 不過也不用太擔心,即使上不了“熱點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也會把孩子就近統籌到其他學校,不會沒書讀。 集體戶無論是否住在片內都上不了“熱點學校” “熱點學校”招生對象除符合“兩一致”外,還需符合額外條件,集體戶不符合“兩一致”,上不了“熱點學校”。 因為“熱點”意味著“入學矛盾突出”,也就是片內生源爆滿溢出。既然片內“兩一致”生源都爆滿了,就再沒有學位能空出來接收集體戶。 總有集體戶家長對“兩一致”有誤解。關于“兩一致”,近幾年招生文件的表述是:“適齡兒童與父親(母親)戶籍一致,實際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一致(指適齡兒童及其家長在其戶口簿記載的住址與實際住所一致)。”有家長以為戶口掛在社區,在社區租房子,就能算“兩一致”,其實不然。“兩一致”一般指的是戶口和居住地在同一套房產里,把戶口掛靠在親戚朋友(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除外)的掛靠戶,也不算“兩一致”。集體戶無論是在片內租住還是沒有在此租住,基本沒區別,只能由區教育局統籌安排。不過,往年個別區在統籌時,會綜合集體戶落戶年限和居住地來考慮。 招生文件中“適齡兒童的父親和母親確無房產,父親(母親)租住片區房屋的,所租住的房屋應為家庭唯一居住地,適齡兒童及其父親(母親)還應在片區實際居住一年以上,并持有合法有效的房屋租賃證明材料。”這句話里所指的“租住片區房屋”,必須是公租房。 不過,只要是廈門市戶籍,無論是集體戶還是家庭戶,無論有房無房,都能在廈門上學,絕大多數區的集體戶都能在公辦校就讀。 房戶分離可按集體戶報名也可申請積分入學 房戶分離的情況很常見,但招生文件里一般不會針對這種情況進行特別說明,需要家長根據政策和自身實際,選擇具體在哪里報名。 戶籍在島內,房產在島外,若在島內報名上小學,會在戶籍所在區統籌,其實就是按集體戶看待。關于具體會在哪些學校之間統籌,目前尚未明確,這要等到完全符合片區招生條件的孩子報名之后才會公布。 以思明區為例,去年思明區集體戶的統籌學校有13所,包括:文安小學、定安小學、仙岳小學、開禾小學、演武第二小學、濱東小學七星校區、金榜小學、金雞亭小學、會展南小學、觀音山音樂學校、云頂學校、何厝小學、濱海小學。去年湖里區集體戶的統籌學校有24所,不過,各區每年的統籌學校都不太一樣,會有變動。“在戶籍所在區統籌”的意思,就是不會被統籌到其他區就讀,例如思明不會統籌到湖里,島內不會統籌到島外。若在島外只有房產沒有戶籍,基本上在島外也只能參加積分入學。 一般情況下,包括房戶分離選擇在戶籍區報名上小學在內的各類集體戶,參加統籌都要填志愿。多個區對集體戶的統籌辦法,都是按孩子的落戶年限排序,并結合志愿進行統籌。 因此,對于不完全符合片區招生條件的戶籍人口,現在也無法判斷能不能確保上戶口對應的片區小學,如果按順位錄取,若是等到錄取完全符合條件的生源后還有空位,就會接著錄取某些條件不達標的,屆時各區教育局都會有說明。 有房但是沒有戶口的,或是戶籍人口要跨行政區就讀,都要參加積分入學。需要注意的是,島內兩區戶籍人口無法通過積分入學跨區就讀。也就是說,湖里區戶籍不能在思明區參加積分入學跨區就讀,反之亦然。而且,同一個行政區也不能通過積分入學來實現跨片區就讀。 積分入學“分數線”不固定無法提前知曉 積分入學,拼的就是積分。經常有家長問,為什么不早點公布廈門公辦小學的積分“分數線”,為什么不早點公布學校名單和學位數量,早點公布才能讓家長心里有數。這里有個先后順序得先理清楚。 積分入學工作有明確的流程,順序是:家長進行積分入學申請,之后區教育局對報名材料進行審核、家長進行積分確認、區教育局核算并公示積分、核算并公布公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及其學位數情況、隨遷子女網上填報入學志愿、電腦派位,公布派位結果。從4月份開始報名,到7月底電腦派位,其間會持續2個多月。 每年廈門具體會有哪些學校還有多少學位可以提供給隨遷子女,要等錄取完廈門市戶籍的孩子和符合政策規定的臺港澳僑外籍適齡兒童以及享受政策性照顧的人才、軍人、公安、消防救援等人員子女之后才能核算出來。尤其是家長們最關心的積分“分數線”,每年,公辦學校也并沒有明確和固定的錄取積分“分數線”,這要根據公辦學校的剩余學位數、隨遷子女的報名人數及積分高低來確定。 各區的學位總量就那么多,如果戶籍人口增加,供給隨遷子女的剩余學位就會隨之減少。能否留在廈門上公辦小學,要根據自己的積分排名和自己申請的區所提供的學位情況來判斷。此前每年都有幾個區會多次提醒積分較低的隨遷子女,要做好回原籍上學的準備。 領了《通知書》不代表錄取要記得按時報名 小學報名所需提交的材料中,有一份材料叫《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通知書》。 一般情況下,這張《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通知書》會由社區居委會(村委會)在小學報名的前一周,逐個打電話通知家長領取,個別區由學校直接發放。往年有不少家長問:“我們都領到《通知書》了,應該就是被某某學校錄取了吧,不然專門發《通知書》干什么?”注意看,《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通知書》并不是“錄取”的通知書,而是孩子應該“接受義務教育”的通知書,它只是報名時必須提供的材料之一。 從去年思明區發放的《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通知書》看,這份《通知書》通知的是你家孩子已到了入學年齡,根據國家規定應當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其中明確了該區小學報名時間、網上報名地址以及最終錄取結果和注冊時間的查詢辦法。一般情況下,在現場報名或新學期開學到校注冊時,需將這份《通知書》交給錄取學校存檔備查。有些區的社區居委會還會在發放《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通知書》的同時,向家長發放一份《居住證明》,由社區居委會蓋章證明孩子的父(母)和孩子現居住在該片區。 也就是說,拿到了《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通知書》并不代表被錄取了,《通知書》和錄取完全是兩碼事,一定要記得按時報名。 還有,孩子在哪讀幼兒園和在哪讀小學沒有絲毫關系,讀小學看的是戶籍,不是幼兒園學籍。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