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防務部門前副負責人林中斌:大陸震懾“臺獨 ”見效
2025-03-29 12:30:48?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劉瑋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3月2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賴清德近日首次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臺軍今年“漢光”演習以“2027年大陸攻打臺灣”為假想,首次推出“小漢光”演習即所謂“立即備戰操演”,應對解放軍由訓轉戰。 美國方面,特朗普團隊一方面向“臺獨”勢力釋放錯誤信息,另一方面美國軍方高層卻不斷強調“避戰臺海”“不尋求與中國軍事沖突”的信號。 臺海局勢接下來會怎么走?陳水扁任內的臺灣防務部門副負責人、島內知名戰略專家林中斌近日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強調,中國大陸最近亮出多款先進武器與DeepSeek等AI技術,展現出強大威懾力。大陸要用最上乘的辦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美國也想避戰臺海。 加速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大陸“多做少說”按既定節奏走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賴清德3月13日召開所謂“國安會議”后,首次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并拋出所謂“17項策略”。外界認為,賴清德“臺獨”言行比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更激烈、更冒進。您如何評價此事的嚴重性?輿論擔心,賴清德最后會不會宣布“臺獨”? 林中斌(以下簡稱“林”):賴清德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在大陸看來這當然是嚴重挑釁。但賴不會也不敢宣布“臺獨”,因為宣布“臺獨”就意味著戰爭,特朗普不希望這樣,不喜歡打仗,賴會聽特朗普指揮。 記:您說大陸對臺有“軟硬兩手”,“硬”的一手即政治、軍事、法律等方面的“打獨”“懾獨”;“軟”的一手即促進兩岸融合發展與心靈契合。有觀點認為,賴清德所謂“17項策略”主要是對抗大陸推融合發展。您怎么評論? 林:大陸對臺政策有延續性,現在雖然還是“軟硬兩手”,但近年來更著力推動操之在大陸的兩岸融合發展,側重于“只做不說”或者“多做少說”。西方部分反華勢力試圖在臺海問題上“誘戰”,但大陸不上當,保持戰略定力,按自己既定的節奏和戰略部署處理臺灣問題。 特朗普兩派人馬唱“黑白臉”美對華由“競贏”轉“共存” 記:您最近發表文章說,特朗普團隊顯露出向北京“謀和”的跡象,這與您此前有關“中美競合、臺海免戰”觀點一致。您怎么看特朗普團隊中還有很多的對華鷹派? 林:特朗普并非像有些人所說的是那種很魯莽的人,他有時對北京放狠話,目的其實是想達成“交易”,總目標是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在對華關系上,特朗普團隊有兩派,一派扮演鷹派角色,挑戰、刺激中國;另一派尤其是軍方與國安方面的人馬,則頻頻警告中美軍力在亞太已經失衡,美軍不能沖過頭。兩派人馬唱“黑白臉”,最終由特朗普來決定。對華鷹派其實像打籃球中的假動作,所以大家看到,特朗普多次強調希望早日實現訪華。 記:有種觀點認為,“中美軍力失衡說”是美國軍方向國會爭取預算而故意夸大其辭,炒作“中國威脅論”。您是否認同? 林:當然不排除有這種目的,但從特朗普2.0的國安規劃以及軍事戰略規劃來看,五角大樓評估美軍在臺海確實占不到便宜。特朗普第一次執政時,對華政策主基調就是“競贏”,其核心團隊如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等人強調只有“戰勝中國”一途。可到了特朗普2.0,對華戰略有非常大的調整。 負責特朗普2.0時代軍事戰略規劃的美國防部次長柯爾比,是目前五角大樓最具戰略思想的閣員。4年前,柯爾比《拒止戰略》一書主基調是對華強硬,不過書中也說“美國想要在印太擁有絕對軍事優勢是不可能的”。沒想到,當時這句無足輕重的話,4年后卻成為特朗普2.0美軍戰略主基調,而不再是“競贏中國”。 柯爾比最近一年內至少4次作出類似的表態。去年7月底,他強調四點:一、美國戰略重點要以亞洲為第一;二、在亞洲則以處理對華關系為最重;三、與中國的關系“經濟為上,軍事為下”;四、美國現在與中國“勢力均衡”,要“共存”。去年10月,他又強調美國要與中國保持和平。今年3月5日,他在美參議院聽證會上公開說,美國不能與中國軍事沖突。 美國在臺海越來越力不從心五角大樓高層與智庫口氣變軟 記:臺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認為,美國所謂保護臺灣越來越力不從心。您怎么看? 林:美軍看到解放軍“圍臺軍演”變化越來越多,技戰術越來越成熟。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去年6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曾揚言要在臺海實施“地獄景觀”計劃,即一旦“臺海”有事,美軍將投入海量無人機艦介入。可去年11月珠海航展之后,帕帕羅的口氣變了,他承認“地獄景觀”做不到,因為美軍在臺海沒有優勢。今年2月,帕帕羅又有類似說法,認為美軍在印太地區占不到便宜。 由美國國防工業資助出版的《防衛新聞》,去年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有美軍的壞消息,這種現象數十年來“首見”。美軍在臺海越來越力不從心,這與柯爾比有關美軍戰略規劃相吻合。 也正因如此,美國方面有關避免與中國發生軍事沖突的聲音越來越多。今年3月,兩位美國智庫學者在《外交》期刊發表專文《臺灣情結:美國的戰略不應綁在一場打不贏的戰爭上》。他們說:“臺灣對美國當然重要,但重要的程度還不到為臺灣打仗。”春節期間,美國防部助理部長達默說:“對美國而言,臺灣很重要但并非攸關生死,美國不會折斷矛頭以保衛臺灣。即使丟了臺灣,美國人民仍能安全繁榮且自由生活。”這些看法符合特朗普的立場。 雖然美國仍是世界上頭號軍事強國,但隨著中國軍力的增長,美軍在臺海已經占不到便宜。特朗普團隊高層已逐漸移向與中國“謀和”。 對“臺獨”威懾見效大陸會盡最大努力追求和平統一 記:您曾說,中國強軍并非為了與美國打仗,而另有驅策因素,包括:避免歷史弱勢時所受的屈辱;預防“臺獨”;為了國家的尊嚴等等。您認為兩岸會以什么樣的方式走向統一? 林:北京方面想用最上乘的辦法,會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這是中國幾千年的思想結晶。《孫子兵法》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流淌在中國軍人血液里的基因,牢不可破。北京方面擅長用不流血、不用槍炮的方式達成軍事目的,也就是用外交戰、心理戰、經濟戰等“超軍事手段”方式,對“臺獨”勢力進行威懾。對中國大陸而言,解決臺灣問題的上上策是“心靈契合”、上策是“不戰而統一”;若采用武力,是被逼到不得已才會動用的最后辦法。 中國大陸多款先進武器以及DeepSeek等AI技術的亮相,就是威懾力的展現,而且這種威懾已經見效了。解放軍的“圍臺軍演”不斷變化,對民進黨當局造成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美國欲插手臺灣問題也越來越力不從心。不需要打,北京亮出這些動作,對手就明白該怎么做了。這就是為什么美國方面不斷強調“臺海避戰”“不尋求與中國軍事沖突”的關鍵。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