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朵“女人花”
2025-03-14 10:33:18?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妻子與我的老家本系鄰村,后來合并成一個村,我倆就成了“同村人”,可謂正宗的“老鄉”。經過“月老”牽線搭橋,我倆有緣來相會,結成了夫妻,可謂“親上加親”。 妻子來自貧苦農家,懂得父母掙錢的不易,勞作的艱辛,就養成了省吃儉用的習慣,以至于讀書時也還在穿較為樸素的衣服,吃能充饑的飯菜,始終保持“節儉本色”。 她從小就做農活,小到種菜、采茶,大到栽秧、割谷,都能干,且反復鍛煉后,能與大人“比賽”了。記得一年栽秧時節,她竟初生牛犢不怕虎地與大人賽“栽速”,破天荒地“領先”于大人,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這一“賽事”后,妻子認識到: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努力,奇跡就可能出現。 于是,她發揚勤奮、務實、認真的作風,像干農活一樣讀書,一路過關斬將,擠過“獨木橋”,考上了師范,成了村小的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著實令人艷羨。 她和我經歷“馬拉松式”的戀愛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更加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了。瞧,一堂堂“優質課”,一次次“說講評”,她都不敢馬虎,認真對待,獲得了優秀或等級獎;一篇篇教學論文,她都積極撰寫,反復修改后,投給教育類報刊,居然發表了,令她感到欣喜不已;“教學能手”“學科骨干”“優秀教師”等殊榮接踵而至,令她倍感欣慰;隨后,她光榮地入黨,更加高興。猛然間,她頓悟:原來,這是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生動詮釋,自己還有什么理由不樂此不疲地踐行到底呢! 最令她引以為傲的是那些紛至沓來的口碑,畢竟金杯銀杯不如家長、學生、社會上人們的口碑!所以,學生畢業多年后還來堅持看望她,曾經的家長還會記得、感恩她,便是對她最好的安慰和鼓勵。 在幾十年如一日的教學工作中,妻子深刻地感悟到:教書育人需要勤奮、執著、堅韌、頑強、勇敢、和風細雨、雷厲風行、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等“法寶”,方能“異曲同工”“高效”“出彩”,尤其是要嚴格要求自己,把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好,才能創造一個個輝煌,無愧于教師的稱號,實現人生的價值。 沖著妻子的教育工作業績和口碑、那股不服輸的勁頭,我親昵地叫她“女人花”,意在禮贊她的精神和品質,激勵她“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她嘿嘿地笑了,連說“還需努力才能做一朵真正的女人花”。 這不僅讓妻子謙遜的品格可見一斑,還激發了她熱愛工作、學習、生活的熱情,爭當“女人花”。不是嗎?工作上的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好評如潮,足以讓她“形象”高大起來;每天堅持在書本、百度、抖音上“學習”,增長知識,拓寬視野,足以讓她“知性”起來;適時買衣服,穿出時尚、品位,足以讓她“優雅”起來;趕上化妝、健身等“潮流”,樂享個中美妙,足以讓她“美麗”起來。 時間最能檢驗一切。妻子最終把自己磨煉成了一朵散發出淡淡芬芳、內外兼修、大方得體、美麗動人的“女人花”,口碑紛至沓來,不感到幸福都難。 每到“三八婦女節”,單位上要對她開展慰問,我會為她送花或發紅包或一起下館子吃飯,讓她這朵“女人花”越開越艷,越來越動人,越來越幸福。 天長日久,妻子這朵“女人花”散發出持續的芬芳和魅力,續寫著人生的精彩,弘揚著勤勞的傳統,帶動和影響著女兒向她“看齊”,像她一樣磨煉成令人稱羨的“女人花”。 (來源:集美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