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鳶跋扈挾風鳴
2025-03-14 10:32:57?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南宋詩人陸游在《觀村童戲溪上》有詩云:“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陽春三月,麗日朗照,仿佛聽到了春姑娘輕盈的腳步聲,她帶著勃勃生機,悄悄地走進了人間,給萬物增添了五彩斑斕的光澤。此時,正是放風箏的最佳時機。 在那片遙遠而又熟悉的故鄉土地上,每當春風輕拂,村莊的天空,如同一塊無垠的畫布,等待著風箏的點綴,也等待著我內心深處那份思鄉之情的傾瀉。 我國風箏的歷史很古老,春秋時期就有文人雅士放風箏。起初是木制的風箏,后來才改為紙風箏。南北朝時期,風箏還曾作為傳遞軍事信息的工具,到了隋唐時期,造紙業發達,五花八門的彩色風箏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后來,風箏慢慢傳入了民間,它便蛻變成了老幼皆宜的一項充滿樂趣且對身心有益的戶外休閑活動,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生機和樂趣。 小時候,正是貪玩的年齡,向往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時的鄉村物資極其匱乏。記憶中的風箏,總是那么簡單而質樸,沒有華麗的裝飾,也沒有精致的工藝,孩子們沒錢買現成的,只能讓大一點的小伙伴幫忙一起扎風箏。 風箏的骨架用的是篾片、竹絲,和四根小木條用繩子系成轱轆似的幾何形狀,拼接在一起,用細繩子細線系好,這樣風箏的骨架就做好了。上面糊上舊報紙或舊掛歷,再用彩紙或者彩帶,做個長長的尾巴,這樣簡陋的風箏就可以飛了。 放風箏的地點,小伙伴們通常是選擇村頭那片空曠的田野。那里沒有高樓大廈的遮擋,也沒有電線的束縛,我們可以盡情地奔跑,享受難得的春光。當風箏終于緩緩升起,與藍天白云為伴時,我們的心也跟著飛了起來。小伙伴們會比賽誰的風箏飛得更高、更遠,也會為了風箏的每一次起伏而緊張、興奮。 那時的我們,總是那么天真無邪。有時,風箏線斷了,風箏一直飛過田地,飛向山崗,我們追著風箏奔跑,直到看不見風箏為止。于是,下次做風箏時,就用奶奶納鞋底的麻線當風箏線。 記得有一個星期天,我們不上學,我和姐姐和及小伙伴們正牽著風箏線,興高采烈地收放風箏時。突然天空陰云密布,不一會,下起了小雨,我們用舊報紙及舊掛歷做的風箏,都被雨水淋濕了。頃刻間,風箏從空中飄落了下來,我們沮喪的心情,別提有多難受了。 春日暖陽的時節,是放風箏的最佳時光,也是親情和友情的見證。大人們會在一旁看著我們嬉戲打鬧,偶爾也會加入進來,與我們一起享受這份簡單的快樂。小伙伴們之間,更是會因為共同的興趣和愛好而結下深厚的友誼。我們會一起制作風箏、一起放風箏、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教訓。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離開了故鄉小山村,在外求學,后來又遠嫁他鄉,相夫教子,就再也沒有在故鄉的村莊放過風箏。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到風箏滿天時。不由想起清朝詩人高鼎《村居》的詩句:“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情不自禁地抬頭望向天空,仿佛還能看到那些多姿多彩的風箏,在藍天白云間翩翩起舞。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故鄉的村莊,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與小伙伴們一起奔跑在田野上,放飛著屬于我們的夢想和希望。 (來源:集美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