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 教育 > 正文

?AI+校園 廈門思明教育“會思考”

2025-03-13 09:18:35? 作者: 佘崢?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減負

AI扮演教師數字分身

加速知識傳遞

劉耀斌是廈門市民立二小的體育老師,上周他接到區教育局的通知,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實踐培訓班中,講講如何將人工智能運用在體育課。

劉耀斌在家里吃飯時提起這事,家里人覺得不可思議:你一個體育老師,好好教體育不好嗎?搞什么人工智能?

他在開講之前,說了這事,下面聽眾都笑了,顯然不少人就是這樣認為。

劉耀斌說,體育老師其實有個痛點:對學生的評價相對主觀,但是,引入人工智能就不一樣了。

不過,民立二小的智能體育課并不只是靠設備來收集學生心率等身體數據,更重要的是,體育老師課前通過AI生成個性化預學資源,進行運動能力測試,課中融合AI設計實時動作分析等,課后依據心率數據生成個性化運動報告,譬如說,學生在哪些動作學習上有問題,對哪些環節感興趣,以及學生評價等。

上周在思明區教師進修學校舉辦的這個培訓會,不請大咖當主講嘉賓,邀請的都是像劉耀斌這樣的一線普通老師作為主講嘉賓,他們已經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教、學、評、管、研、育等領域。

每個人都有絕招,濱北小學黃雅靜老師介紹AI在質量分析、會議管理以及制度優化等方面的運用,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讓AI扮演教師助手,減輕中層干部填寫表格等行政負擔,從而使其能夠更加專注于教育教學。

思明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葉瑞碧說,每個案例背后其實都是當前教育的痛點。例如,到底能不能用AI改作文?眾說紛紜。金雞亭小學老師找到第三條路:教師設計提問助學單,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以辯證的視角審視AI給出的建議,從而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廈門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詹鷺娜老師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速遞新探”職業體驗課,也是典型案例。學生扮演快遞員,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幫助下,與各種類型的“客戶智能體”角色互動,有吹毛求疵的,有不依不饒的。此前,客戶由老師扮演,一節課一種類型客戶,可能還輪不到所有學生體驗。

詹鷺娜說,AI技術相當于老師的“數字分身”,提升了學生實踐的真實性,激發了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

思明區每所中小學幼兒園負責信息化教學融合的中層干部、骨干教師參加培訓,思明區教育局說,他們是“種子”,回到學校后,還要培訓一批人。

葉瑞碧表示,校園引入AI,并不是說老師可以當甩手掌柜。思明教育的實踐證明,AI要承擔知識傳遞的“加速器”功能,教師便能專注創造力與人格培養。

聰明

探索“無邊界共同體”

解決個性化需求

不過,在人工智能挺進傳統教育進程中,老師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學科老師不知道如何運用技術,而信息技術老師不知道學科老師有什么需求。

在思明區,老師們探索一條跨越各學段、各學科、各角色的“無邊界共同體”,打破教育資源流通的壁壘,促進知識、經驗與創意在不同教育場景間傳遞與共享。

大同中學甘泉老師就是“無邊界共同體”的積極實踐者。鄭雅芬說,他是學校的網管老師,但是,在AI浪潮中,他和學科老師聯手,探索常用AI工具在作業和試題設計上的應用,設計了文本類和口語類教育測試智能體,助力教學評估與個性化學習。

廈門市會展南小學的“小螃蟹”小分隊,也是“無邊界共同體”的一個具象。思明區教師進修學校出動語文和信息中心教研員“空降”學校,學校語文組和信息組教師組成“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共同體,圍繞“孤獨的小螃蟹”開展AI攻關——信息科技教師作為技術攻堅隊,提供AI技術應用支持,語文教研組聚焦閱讀四個維度,提出自己需求,最終為每位學生提供閱讀AI導師。

這還不夠,鄭雅芬將科技公司的技術人員也拉進學校群里,老師提出他們在教學中遇到的難題,讓研究人工智能的技術人員解決。

換句話說,通過“無邊界共同體”,思明區一些學校擁有自己的AI智能體,它不同于豆包、元寶和深度求索,這些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學助手,可以解決學校個性化需求。

思明區教育局說,我們要實現每位教師至少熟悉使用一種AI工具,能運用AI解決至少一個實際場景問題,以達到人工智能教育的真普及、真應用、真研究、真減負、真創新,最終達到真教育,取得真成效。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