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部分中小學積極擁抱人工智能
2025-03-13 09:17:54? ? 來源: 廈門晚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寫詩寫作心理輔導 AI老師來了 廈門部分中小學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將AI運用于教育教學中 廈門晚報訊(記者 郭文娟 林珊)今年以來,伴隨著國產AI(即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火爆全球,學校也愈加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最近,廈門部分中小學開始嘗試將DeepSeek等生成式AI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中:詩歌課引入DeepSeek,普高開啟AI學習室,AI心理老師上崗…… 人工智能融入學習生活,這是大勢所趨。老師們思考著如何將AI技術和傳統教學結合起來,利用AI重塑教育生態。不過,這也引發部分家長的擔憂:平時學習依賴AI,會不會一到考試就“現出原形”? 校園“含AI量”越來越高 人工智能引入詩歌校本課 上周,市教育局公布今年全市教育重點工作,其中之一就是開辟數字教育新賽道。近期,廈門校園里“含AI量”越來越高。 比如,海滄實驗中學利用現有設備在高一、高二年級分別組建了AI學習室,用于探索AI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雙十中學實現了DeepSeek大模型在校園內的部署,將DeepSeek基礎模型應用到各項教學、教研、管理等領域中。廈門實驗小學來了一位AI心理輔導老師“朵朵”,學生可以借助“朵朵”做一些心理測評,也可以向它訴說心中的苦惱等。 大同中學語文教師鐘永許將人工智能引入詩歌校本課中。“輸入指令后,AI很快就能將古詩改編成現代詩。但如何輸入指令,是有講究的。”鐘永許說,學生首先得學會輸入指令,每一個具體的指令都要經過思考。 不過,也不能一味迷信人工智能。鐘永許向記者展示了兩首詩《解》——學生原作和AI修改版。“AI修改后把原來的詩眼抹掉了。”他說,AI寫詩有其長處,但它是泛化情感表達,會消除掉作者原有的個性化表達。這也是為什么AI寫的詩歌,會讓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在他看來,詩歌的靈魂在于創新,帶有極強的個性色彩,真正的詩歌仍是不可替代的。如何用好AI?他認為,一些公共化的表達、任務型的內容,可運用AI來提高效率。個性化的表達,借助AI主要是進行修改、潤色。 學生把AI當得力助手 老師不贊成過度使用 學生利用AI工具輔助寫作業等現象也越來越普遍。初二年級的蘇同學把AI當作學習上的得力助手,主要借助AI輔助寫作文、假期實踐總結、做PPT等偏文科類的作業。借助AI,只要輸入內容、主題,不用一分鐘一份PPT就做好了,而且還受到老師的表揚。蘇同學的媽媽林女士則提醒兒子,不能過度依賴AI。 “你們老師用AI批改作業了嗎?”近日,廈門某小學家長在社交群提問。這名家長說,上周起,兒子的老師在二次批改作文時使用AI。聽聞這個做法,群里家長有的贊嘆“如此先進”,也有的表示擔心:“這樣下去,老師能真正了解學生的水平嗎?” 有家長擔心孩子用AI寫作文,到考場上還是不會寫,怎么辦?鐘永許說,寫作文,第一遍應該是讓孩子先寫,再借助AI對這篇作文做診斷,進行修改。也可以讓孩子跟AI同題寫作,再對比,取長補短。要讓AI變成孩子的學習伙伴,好比是請了一個“AI家教”來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而不是讓其代筆。實際上,關鍵難點在于要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而AI只是一個輔助工具。 思明區一小學語文老師說,她有一個原則,只建議學生和AI比寫作文,不讓他們用AI寫作業。接下來,她也計劃在課堂練筆環節融入AI,讓學生現場和AI比賽寫作文。她不太贊成語文過度使用AI,“人類豐沛的心靈不僅僅是算法的呈現,要擁有對生活的熱忱。AI用多了,可能連感受能力都被削弱了。” 據媒體報道,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劉慶峰建議,修改新課標、調整新高考要求,開卷考試比例設為30%,評價孩子使用AI工具的創新能力。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則提出,學校在積極擁抱AI科技的同時,也要保持審慎批判的態度。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