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區東嶼社區:城鄉融合發展中的華麗轉身與文化傳承
2025-03-10 20:27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劉學佳 我來說兩句
每年正月二十,孩子們裝扮成各種角色,由村民們會抬著蜈蚣閣進行巡游。(東嶼社區供圖) 東南網3月10日訊(本網記者 盧超穎 劉瑋)在廈門市海滄區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東嶼社區正書寫著城鄉融合發展的動人篇章。曾經的傳統漁村,如今已成功轉型為現代化社區,在這一過程中,民俗文化得以傳承,漁民上岸后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用自己的堅守與傳承,為城鄉融合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城鄉融合:從漁村到社區的變遷 曾經的東嶼村,是一個典型的漁村,漁業是村民們賴以生存的支柱產業。“我們高峰期一個村子四五千人,有700多艘漁船都靠捕魚為生。”東嶼社區工作人員柯鳳容是土生土長的東嶼人,回憶起往昔,她感慨萬千。那時,漁民們每天迎著朝陽出海,在大海上辛勤勞作,傍晚伴著晚霞歸航。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鄉融合的步伐加快,東嶼村也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2010年整村拆遷,村民們陸續告別了熟悉的漁村生活,搬遷至現代化的安置小區。 “現在我們的小區周邊配套可好了,孩子上學方便,附近還有醫院。”從漁村到現代化小區,居民柯大媽對新生活滿是欣慰。如今的東嶼社區,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道路寬闊平坦,水電燃氣供應穩定,網絡通信全覆蓋。社區內綠化優美,公共設施完備,居民們享受著便捷、舒適的城市生活。 過去,村民們出行只能乘坐渡輪,現如今,社區周邊的公交線路四通八達,地鐵近在咫尺,商業氛圍日益濃厚,超市、商場、餐廳等一應俱全,滿足了居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以前買菜要跑很遠,現在小區里就有農貿市場,太方便了。”柯大媽說,現在下樓就能買到菜,又新鮮又方便。柯鳳容告訴記者,為了解決村民買菜難的問題,社區創新性地在小區范圍內開設了農貿市場,不僅大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還為原來從事海鮮生意的村民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許多村民在這里經營海鮮攤位,憑借多年積累的經驗和對海鮮品質的嚴格把控,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在小區每棟樓下都設有專門的燒“金紙”區域。東南網記者 盧超穎 攝 在傳承傳統習俗方面,社區同樣用心。從漁村到社區樓房,考慮到居民祭祀燒“金紙”的需求,同時為消除火災隱患,東嶼社區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后,在小區樓下設置專門的燒“金紙”區域。 “我們在每棟樓下都挑選了相對空曠、遠離易燃物且便于清理的位置,設置了燒“金紙”的專用容器,并張貼了明顯的標識和引導說明。”柯鳳容說,這一舉措實施后,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居民們也對這一規范管理措施表示支持和配合。如今,小區各樓棟都設置了固定點位放置“燒金爐”,目前共有33個,每棟樓至少配備1個,充分滿足了居民的實際需求。不僅如此,2023年啟動的東嶼民俗文化公園內,中元宮、樂善堂、媽祖廟外也設置了固定“燒金爐”、香爐以及煙花爆竹統一燃放區,有效杜絕了室內和樓道焚燒“金紙”的行為,大大減少了火情隱患。 東嶼社區全員出動,抬著蜈蚣閣前往慈濟東宮進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遂。(東嶼社區供圖) 民俗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堅守 在東嶼社區,民俗文化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城鄉融合的進程中依然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每年正月二十,是東嶼社區最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動。這一天,村民們會抬著蜈蚣閣,孩子們裝扮成各種角色進行巡游,前往慈濟東宮進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遂。 這一天,天還未亮,社區里就已經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游行隊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長長的蜈蚣閣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亭臺樓閣、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每一節都制作得精美絕倫。閣上坐著精心裝扮的孩子們,臉上洋溢著興奮與好奇。在孩子們的身上,作為“蜈蚣閣制作技藝”和“傳統紙扎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的李佳元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能夠見證自己多年來守護和傳承的非遺技藝綻放光彩,他的眼中滿是自豪,因為這每一節蜈蚣閣都凝聚著他和其他傳承人的心血。 不僅如此,李佳元的家人也都加入到了游行的隊伍中,母親和村里的婦女們組成了腰鼓隊,她們身著鮮艷的服裝,敲打著腰鼓,節奏明快,充滿活力。父親則和其他長輩們一起,幫忙維持著游行隊伍的秩序。 “我對蜈蚣閣有著難以言說的情懷,真的舍不得,對我來說,它不僅僅是一門技藝,更是我們東嶼社區的文化符號。”作為非遺傳承人,李佳元從小就與紙扎結緣,三四年級時便跟著外公學習做紙扎,從此,這項悠久的非遺技藝就在他心中種下了熱愛的種子。2016年,當地傳習中心成立,懷著對這項傳統技藝傳承的使命感,他毅然辭去國企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蜈蚣閣的傳承與發展中。 在傳承過程中,李佳元不斷學習鉆研,也在不斷地克服一道道難關。李佳元介紹說,制作蜈蚣閣的工序繁雜,從最初去石馬挑選造船用的木材,到加工、上色,再到紙扎部分,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一節蜈蚣閣從搭架到完成,他一個人曾花費三天半時間,而像一些熟練的老藝人,一天能做10節。盡管如此,他從未想過放棄。 為了讓蜈蚣閣技藝傳承下去,他積極探索多種方式,一方面嘗試與旅行社合作,希望吸引更多游客了解蜈蚣閣,另一方面,他走進校園,給孩子們講述蜈蚣閣的歷史源流、文化內涵,教授制作剪紙等簡單工藝,希望從中發現有天賦的孩子,為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李佳元(左一)將親手制作完成的模型捐贈給海滄區檔案館。(受訪者供圖) “看到現在做這一行的人越來越少,我心里很著急,所以想盡辦法傳承它。”李佳元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門古老的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煥發生機,讓更多人知道東嶼的故事。從國企員工到非遺傳承的創業者,李佳元的角色轉變不僅是職業的選擇,更是對內心熱愛的追隨,是在城鄉融合進程中,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主動擔當。 這份堅守和情懷,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也為蜈蚣閣的傳承帶來了希望。在東嶼社區的民俗文化展廳,特別設置了蜈蚣閣展區,將民俗文化的相關物品和歷史資料進行展示,讓居民和游客能夠更直觀地了解東嶼的民俗文化底蘊。“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展示,讓年輕一代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將它們傳承下去。”柯鳳容表示。 漁民上岸:新生活與新擔當 “以前我在海上捕魚,后來上岸開了一家小餐館,生意還不錯。”一位漁民轉型的創業者柯大叔笑著說。柯鳳容告訴記者,在東嶼社區,村民們憑借對海鮮的了解和烹飪技能,打造出具有漁村特色的美食,吸引了眾多食客前來品嘗。未來,東嶼社區還將規劃美食一條街,讓擁有一技之長的漁民轉型創業者在這里發光發熱。 吉紅救援隊的成立更是漁民上岸后積極回饋社會的生動體現。發起人柯吉紅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生命的尊重,組織了這支由漁民組成的救援隊。 “一次偶然在海上救了人,我就想利用我們漁民的優勢,成立一支救援隊,守護這片海域的安全。”柯吉紅說,隊員們憑借良好的水性和駕船技能,每天在海上巡邏,多次成功救助溺水者。“我們雖然上岸了,但大海依然是我們的牽掛,我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保護大家的生命安全。” 2024年2月13日下午3點半左右,吉紅救援隊副大隊長賴國生接到群眾求救電話,一名冬泳愛好者因天冷失溫、體力不支,被困白兔嶼島。賴國生立刻帶上救生設備,頂著風浪奔赴事發地。當時大潮漲潮,海浪洶涌,他費了好大勁才登上白兔嶼島,看到被凍得瑟瑟發抖的遇險者,立刻脫下外套為其披上,隨后克服海浪沖擊,成功將人救回岸邊。 隊員們都是土生土長的漁民,有著良好的水性和嫻熟的駕船技能。他們每天駕駛著救援船,在海面上巡邏,猶如大海的守護者。漁民們從海上作業到上岸創業、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成立救援隊,他們的角色發生了巨大轉變,從單純的漁業生產者,變成了社區發展的建設者、守護者,在新的領域展現出新的擔當。 海滄區東嶼社區的變遷,見證了從傳統漁村到現代化社區的華麗轉身,在保留民俗傳統的同時,實現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活方式的全面升級,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的雙贏。東嶼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不斷探索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模式,讓社區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