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從留住鄉愁到賦能文旅 古村有了新活法
2025-03-05 09:02:40?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村民參與 走出小家共建“大家”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無法回避。幾十年前,原本鄉風淳樸、人丁興旺的院前社,漸漸在時代的浪潮中褪去了“華服”。 “我們要改變,我們要行動,我們要參與!”2014年,在村民的積極爭取下,院前社成為廈門市海滄區“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試點。村里許多到外地打工的年輕人回來了,大家挽起袖子、卷起褲管,自發展開房前屋后環境整治,共同參與的熱情越來越高。村民紛紛走出“小家”意識,讓位“大家”環境,近千名村民自覺讓出雞舍、牛舍、魚塘,共建美麗家園。 特別是近幾年來,在廈門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的推動下,村莊通過改善整體環境、發展合作經濟、吸引青年回歸、引入鄉村旅游、開發鄉村振興培訓項目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讓老村落蛻變成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臺味濃”的美麗鄉村。 當前,為了進一步強化傳統村落保護,海滄區還建立起區領導包村制度,區級包村領導一線推動協調、召開專題會議,在推動村莊雨污水改造、房前屋后整治等工作的同時,持續完善院前社傳統村落保護界樁和標識牌設置、院前社雨污水改造、環村道路改造、房前屋后整治等配套設施提升項目,推動傳統村落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數字激活 祠堂民居“逆齡”生長 在院前社改造過程中,古厝修繕活化是重要一環。在這里,一處處破敗的祠堂、民居修舊如舊,變身為餐廳、民宿,通過文化挖掘,也拓展成公共文化空間,它們連接起村莊的歷史和未來,承載著濃濃的鄉愁。 一陣春雨過后,海滄區海滄街道青礁村院前社的65號會館里, 顏阿婆正忙著俯身清掃落葉。“馬上好了,馬上好了,快請坐!”顏阿婆笑盈盈地招呼記者坐下,一邊說,“周末來吃飯的人多呀,都來不及打掃落葉。” 團建聚餐、書法體驗、香囊制作、品茗下棋……院前65號會館,游客熙來攘往,生意紅紅火火。“我們進駐之前,這座150年歷史的古厝已經有20多年沒人居住了,房梁都塌下來了。”院前65號會館負責人林建財說,經過修繕,這座顏氏老宅煥發出新的生機,如今這里不僅做生意,更是村民交流活動的共同空間,重陽節的時候村中老人在這里聚餐,村莊年輕人結婚也會來這里熱鬧。 在村莊的另一隅,廈門大學鄉村營建團隊利用古厝營建實踐基地,探索高校活化利用古厝空間的共建模式,在“造物”與“塑人”中,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廈門大學建筑系副教授李蘇豫說,基地配備圖書與繪畫工具,推廣鄉村美育,開放“鄉村文創圖書館”,邀請村里老人兒童共同使用,村民電影之夜、周末兒童彩繪等項目受到村民喜愛。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院前社積極開展古厝修繕工程,邀請專家對古厝的建筑結構、裝飾細節等進行全面細致的考察和評估,制定科學合理的修繕方案。 為了達到更好的修繕效果,院前社還邀請來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團隊參與古厝保護,利用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等技術對建筑進行測繪和數字化記錄,建立起鄉村數字博物館,通過VR技術展示建筑細節與人文歷史。沉寂的村子被“數字”激活,更多的游子得以在指尖上與家鄉相連。 “村中的古厝資源豐富,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青礁村相關負責人說,這幾日,建于清同治年間的大夫第正在進行屋頂瓦片修繕工作。這座建筑由顏珍偉所建,后歸其長子居住,在其長子金榜題名、被親封為“大夫”后,更名為“大夫第”。建筑大門兩側裝飾精致石雕,內部屋頂雕有秀美畫飾,絢麗多彩,充分體現了閩南建筑的魅力。 “修繕完工后,我們將認真研究古厝活化方案,為鄉村振興、文化傳承注入更多活力。”青礁村表示。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