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果
2025-02-26 10:31:59?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對于一個在城里待久了的山鄉娃來說,那些誘人的果實,并不在水果店里,跟著霓虹燈,閃爍過膠的釉彩;也不在小販攤上,按大在外小在內,壘起虛胖的高度。山鄉娃惦記的果實,長在山鄉娃的頭頂上,悠悠白云下,漫山遍野里頭。這當中,最讓人心心念念的,就有一種仲尼果。 好比一個山鄉娃,因叫喚的人不同,有多種稱呼,仲尼果也有十幾個不一樣的小名。除了耳熟能詳的仲尼之外,有人會一遍遍叫山棯、一聲聲喊多蓮;有人直溜溜地稱它山旦仔;或者也有人把仲尼果叫成桃金娘,這個不咸不淡的名號。 那是因為在傳說中,仲尼果曾經扮演過救苦救難的角色。傳說有個戰敗將軍帶著士兵躲進山林,因有仲尼果充饑果腹,方才獲得生機。仲尼果忍辱負重,不知道被哪個好傳事者,說成了逃軍糧。好在仲尼花開燦若桃李,讓“逃軍糧”的不堪一下子演變成“桃金娘”的風情。 每當春風一吹,仲尼花開一樹,五瓣成朵,杈多蕊,挨挨擠擠。狀若山茶,色似桃李,先是紫紅,漸為淡白。沿著時序節氣,從開春一路奔放,直到盛夏將盡,這才全部落花盤果。若是花開正為繁盛時節,走進閩南山鄉坡地,這里一叢叢,那里一簇簇,尤為妖嬈熱烈。 但是,山鄉娃可不管花開花落,他們都在直愣愣地掐算著,仲尼樹片片花瓣,漸次枯黑、暗自凋零,從絢爛枝頭逐一落幕,融入雜草叢中;眼巴巴地盼望著,仲尼果由青而紫,由紫而黑,逐漸肥厚、充盈,努力長成一個個胖小豬樣、小拇指般大的飽滿顆粒。 風越吹越近,也越吹越涼。農諺有言,七月半,仲尼黑一半;八月半,仲尼滿山爛。七月半,也是山鄉人歸集祖地,祭拜公媽的日子。“年兜不回沒某,月半不回沒祖。”山鄉人骨子里認為,大過年必回家,不然就是拋家棄子;七月半必返鄉,不然就是數典忘祖。 七月半一到,祖先們就會被請下山頭來,坐到各家各戶的廳頭去,接受家族后輩們的焚香追懷、上供祭拜。而那些山鄉娃們,總會反向奔往個個大小山頭,像驚飛的麻雀一樣,三五成群、二八結伴,興沖沖地趕赴屬于他們的盛宴時刻,投入歡暢的勞作,去采集期待良久的樸實漿果。 在高大的喬木間隙、繁盛的灌木叢里,向來都是充滿了叢林法則,但遇到仲尼果就不一樣了。山鄉娃健步如飛,齊刷刷地“射”向那片領地,在漫山遍野搜尋仲尼果之際,誰先發現了哪一簇,誰就擁有開采權,其他小伙伴只有指手畫腳的份兒,或者轉移戰場、另尋佳果。 祖先的墳塋,偶然在山野間閃現,山鄉娃早已習以為常,照樣恣意尋珍問寶。待撥開搖曳的葉片,采集到期盼一年的誘人果實,懂得享受的山鄉娃,總會小心翼翼一瓣瓣地揪下仲尼果尾巴,那殘留的花萼,擠出恰似藍莓的泥狀果肉,把跟隨溢出的、小小的一根白色果芯整掉,再美美地嗦食這一方山野所賜的一縷甜香。 (來源:集美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