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蒸年”忙
2025-02-06 10:27:49?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我的家鄉在山西大同,臘月有“蒸年”的風俗,所謂“蒸年”就是臘月蒸年糕、蒸饃、蒸肉等,寓意來年蒸蒸日上。 臘月二十家鄉人要蒸年糕,寓意來年生活、事業步步高升。母親蒸年糕用的是黍米,也叫黃米,它的外觀與小米相似但顆粒較大,黏性更強。黍米有補中益氣、健脾活血、促進消化等功效,家鄉人也用它來釀酒。母親先選好黍谷,用簸箕將雜質和干癟的黍谷剔除干凈,再用石碾子脫去糠就得到了黍米。母親把黍米在水里浸泡一整夜,晾干后在石碾子上碾成粉,摻入煮熟的棗或紅小豆,和成粉團,捏成窩頭形狀,在籠屜上鋪一層槲葉,將做好的生年糕放在籠屜上蒸。蒸年糕用的是大鐵鍋,燒的是木柴,蒸出的年糕既有黍米的甜,又有柴火的香,特別好吃。 母親在臘月二十九開始蒸年饃,年饃是整個正月的口糧,包括白蒸饃、包子、花饃。其中包子是孩子們最愛吃的,有多種口味。花饃因為便于保存,也是母親制作數量最多的品種。蒸年饃的前一天晚上父親會挽起衣袖,“吭哧吭哧”地在大瓷盆里和面。面和好后,父親就蓋上籠布,把大瓷盆里的面放在火炕上發酵。等第二天天剛亮,父親見面發酵好了就開始揉面。揉面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揉好了的面要光亮筋道,黏度適中。日頭斜穿進門楣,母親系上圍裙就開始做年饃。案板角放著刀叉和剪子、梳子,母親靈動的手指在面團上劃過,不一會兒案板上就豐富了——母親做出鳥、魚等形狀的花饃,還有帶著肉餡、菜餡、豆沙餡的包子。家鄉有“年饃出籠年味濃”的說法,母親站在柴火灶前掀開直徑近一米的大鍋蓋,白色的蒸氣升騰而起,面香氤氳開來,年的味道也隨之而來。待年饃出鍋,母親還要挨個給饃點上紅點,俗稱“點紅”,這是家鄉人特有的儀式,象征來年紅紅火火。 臘月三十的蒸肉是“蒸年”的重頭戲。母親蒸肉用的是大海碗,保證臘月三十那一天肉要管飽,吃得盡興。蒸肉選用的豬肉、牛肉、雞肉、魚肉,每樣食材都需精挑細選。豬肉選農家自養的土豬肉,雞肉選散養吃蟲的土雞。做蒸菜的工序也較為繁瑣,母親將要蒸的食材切塊,用調味料稍稍腌漬一下,掛糊,放油鍋里炸好,撈出盛碗,加鹽、蔥姜、香油等入蒸籠,蒸熟端出,肉的醇香即刻彌漫了整個屋子,饞得孩子們口水直流。 臘月里家鄉人把最好的心愿都融入蒸出來的美食里,一籠籠冒著熱氣的美味,蒸出了滿滿的幸福,蒸出了濃濃的年味,也蒸出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來源:集美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