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湖里區圍里社、后埔社,解碼這里盡顯活力的發展模式
2024-12-30 07:52:02?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城中村“煥新” 幸福感直升 記者走進湖里區圍里社、后埔社,解碼這里盡顯活力的發展模式 時間:12月16日-26日 地點:湖里區禾山街道圍里社、江頭街道后埔社 廈門日報訊(記者 莊筱婧 陸曉鳳 袁舒琪)廈門的城中村,居住了多少人?超過200萬,幾乎占據全市總人口數量約四成。做好城中村現代化治理,是民生所盼、民心所向。 自去年啟動的廈門市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投資61.44億元,71個城中村在環境、居住、安全、產業等方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培育旅游、夜市、休閑、觀光新業態項目154個,推動五成以上城中村集體收入超百萬,安居樂業的“煙火氣”,讓居民臉上笑容更多、日子更甜。 今年以來,本報記者分多路走入遍布廈門島內外6區的城中村,看變化、看發展、看未來,其中,湖里后埔社、圍里社,成為記者“二刷”“多刷”的兩個城中村代表,這里涵蓋面廣、改善更多民生所需的發展模式,盡顯活力,已成為我市民生保障取得新突破的典型案例。 有時尚潮流更有歷史文化 很難想象,“好玩”“好逛”會成為一個城中村的標簽——記者在圍里社蹲點采訪時,不知不覺待了三個小時:充滿多巴胺色彩的樓房群落,藏在各個角落的時髦涂鴉、壁畫,還有偽裝成“竹子”“椰子樹”的煙囪、電線桿,讓每條巷道都充滿驚喜,“獲得感”一波接著一波。 圍里也因此走紅,成為不少年輕人喜愛的拍照打卡點。“我喜歡廈門的一點,就是色彩豐富的建筑,增加了城市的溫度。”網友“原來系小白啊”這樣描述。 走紅不是偶然,而是一場精心“策劃”: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工程師,花了整整3個月時間對社區進行規劃和設計,采用時下流行的多巴胺色彩裝點,在涂鴉、壁畫里融入閩南和圍里本土元素。 緊跟時尚潮流,不忘歷史文化,是圍里的另一個出圈之道。 轉過一棟棟新潮的樓房,記者眼前出現一片古厝,其中最顯眼的,是會福茶館。和一般茶館不同,這里完整留存了有百年歷史的古宅斷墻,看似“斷壁殘垣”,但舉起相機取景,石條窗透出翠綠的中式盆栽,古樸韻味撲面而來。 常人所不知的是,這座茶館,曾被定級為D級危房,“當時荒草比人高,堆積的垃圾廢品光是清運就花了整整10天。”湖里國投集團的項目負責人張烈說,團隊花了近兩個月時間,才基本完成修繕工作。“巷道狹窄,土方車進不來,只能連夜用小車子一車一車清運,堪稱‘螞蟻搬家’。”另外,為了讓粗糙的土墻“不掉渣”,施工人員用罩光漆刷墻數次,像是貼了一層鋼化膜,修舊如舊兼具保護作用。 抓住痛點 改善人居環境 早上8時,湖里后埔的大榕樹市場旁,張南生老伯穿著休閑裝,在菜市場中買菜。“以前市場地板潮濕且坑坑洼洼,買菜時要把褲腳卷起來,以免褲子被弄臟。”他說。 城市需要更新什么,怎么更新,首先要摸清底數:城市已經有什么?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經過調研,后埔社區積極聽取民生訴求,把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的著力點放在這升騰的“煙火氣”中,全力解決菜市場的臟亂差。 一系列變化,讓居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此前,賣生鮮的店家肆意將污水排放到路面上,臭氣熏天,逛菜市場的人不滿意,甚至還影響了樓上房屋的出租率。如今,整潔的攤規點規范經營,中間的道路寬敞,生意做得舒心,附近居民住得也安心。 看著大榕樹市場如獲新生,張南生很開心,他是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的受益者。得知要改造,他自掏腰包花了三萬塊,對自建房進行外立面整治。“村莊顏值上去了,我們的收入也上去了,房子不愁租。”張南生說。 后埔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志堅介紹,后埔社大榕樹菜市場街區還將繼續提升,目前正在按“一店一案”進行設計:對沿街風貌、店鋪商品擺放、店招、雨棚進行統一美化提升,并利用現有沿街空間,設置檢測室、公平秤,以保證菜場品質、守牢食品安全防線,保障消費者“菜籃子”安全。 相關 “EPC+O”模式激發活力 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的扎實推進,帶來了客流,更激發出活力。圍里社東圍創意市集,一到傍晚人聲鼎沸——這里集合了20多家商鋪和后備廂攤位,“沒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 “有村里人,還有外面來的游客,各種年齡層次的顧客都有,當然,還是年輕人多一些!”圍里人陳少豪第一次在家門口創業,看著紅火的生意,他很有信心。 圍里社的文旅商業態全面升級,得益于“EPC+O”模式。該模式引入中建四局等公司組成聯合體,開展投資運營,對市政公共配套設施、出租房統租統管及后期運營項目進行統籌規劃,搭建大物業服務及智慧城中村管理平臺。這樣的模式不僅顯著降低了項目成本,還開創了政府、村民與社會資本協同作戰、資金共同分擔的改造新模式,預計未來每年可節省財政資金156.8萬元。 關鍵詞 一、環境更優美 通過拆、清、整,騰出空間165萬平方米;改造纜線5314千米、雨污管網281千米;建設垃圾屋200多個,配足配齊環衛設施;打造“微景觀”“微公園”“夜景觀”等綠化美化場所2000多處,城中村實現從“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到“室內現代化、室外四季花”的轉變。 二、居住更安全 拆、改危房489棟,整治“三合一”場所12455處,完成消防技改22885處,增設微型消防站200多個,建設電動車集中充電場所1000多處。截至2024年11月底,已處置城中村火災事故和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別下降43.97%、23.51%、10.96%。 三、生活更便利 建設小公園、小廣場、便民驛站等基礎設施3000多項,新建停車場235處、新增停車位17584個;改造拓寬道路401公里,打通斷頭路100多條;改擴建超市、文體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1000多項;新增學位1533個、養老床位1206張,基本形成15分鐘生活圈。 四、收入更穩定 取締、轉移、整改高危低效產業,開發旅游、夜市、休閑、觀光等產業項目154個;培育網紅打卡點100多處;新增就業崗位1626個,城中村居民基本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已啟動治理的71個城中村五成以上集體收入超百萬,平均增長35%。 五、治理更有序 建立“大黨委”機制,搭建“大智慧”平臺,實行“大物業”管理。試點推廣“EPC+O”模式,實現投、融、建、管、運一體化。迭代升級4版標準指引,推出11項配套政策、兩部法律規章和一批理論成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