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昨開幕
2024-12-26 08:37:06?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解讀集美區政府工作報告 產業發展向新而生 百姓生活向美而行 集美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昨開幕,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集美實踐” 廈門日報訊(記者 應潔)昨日上午,集美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開幕。會上,新鮮出爐的集美區政府工作報告引發代表、委員們的熱議。 經濟實力“向強邁進”,產業結構“向新而生”,城市形象、人民生活“向美而行”——2024年,集美以不斷向前奔跑的姿態奮發進取,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留下深刻印記。 2024年,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新一代半導體等戰略新興產業在集美的產業版圖上嶄露頭角,成為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 2024年,更多企業、產業鏈從集美“揚帆啟程”“抱團出海”,化妝品、新能源與電力系統、家居建材等優勢行業在集美組建了出海聯盟,奔赴東南亞、金磚國家等“廣闊天地”開辟新市場。 2024年,生活在集美的居民普遍感覺到,“家門口”好看、好玩的地方越來越多,福建首家大悅城開業2個多月客流即超千萬人次,十里長堤的落日美景頻頻破圈,成群結隊的鸕鶿、白額燕鷗不僅是城市上空的美麗風景,更為杏林灣生態治理“上大分”。 今天的集美,正以實際行動樹立起自信、活力、開放的新形象,努力打造“近者悅、遠者來、觀者贊”的魅力之城,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集美實踐”。 面向未來,集美底氣十足、信心滿滿、整裝待發。新的一年,集美將錨定市委市政府賦予的“跨島發展標志區、動能轉換主戰場”之發展定位,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和發展模式轉型,進一步塑造新征程上集美現代化建設的新優勢。 回眸2024:重點聚焦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 改革 10月底,廈門市首例交地即“六證同發”項目在集美誕生:廈門佳智科技產業園項目業主代表在集美區政務大廳簽署土地交接書后,同步領取《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不動產權證書》等“六證”,相比以往同類項目縮短辦證時長約140天。這不僅刷新了項目落地的速度,更顯示出集美區創新改革、提速增效的決心。 以改革賦能發展,集美正在加速奔跑,主動承接全市綜合改革試點任務,已落地實施130項。作為全省兩岸融合發展縣域集成改革試點區,集美率先推出的臺胞臺企“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服務改革獲全市推廣,全國首家臺商創業主題展示館“臺商之家”建成投用,全市首家“兩岸托育合作服務基地”落地運營。 集美進一步優化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全新設立區人力資源發展中心,通過政府主導、市場化運營,著力提升各類人才引、育、留、用水平。區金融事務中心、區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中心、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中心、區國際合作中心等各自聚焦重點、整合資源、高效運轉,全方位服務產業和項目。 依托文教區資源,集美打通政產學研全鏈條,組建21個“創新發展共同體”,新建校企研究生工作站15個,落地全市首個企業“海外院士工作站”,新增642名企業科研人員入校擔任“產業導師”。 探索政府基金投資新模式,集美設立了專注于投早、投小、投“專精特新”的“耐心資本”高質量發展基金;成立旨在扶持本地優質企業的產業促進基金,將政府對企業的獎補資金放大并轉換為更長期的股權投資;積極布局招商并購基金,招引、培育扎根集美的總部型企業,引進全國產高性能GPU芯片研發企業芯瞳半導體在集美落地。 集美積極融入廈門新發展格局節點城市打造,加快海外市場布局,開拓金磚國家、東南亞等潛力市場,建立覆蓋全球五大洲16個國家的出海服務體系,向轄區企業推介出海資源超40項、引入海外商務服務機構11家,組建多個行業出海聯盟,打造服務企業“登陸”與“出海”的“橋頭堡”。 關鍵詞 創新 1至11月,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家,占全市近四成;1至10月,國內專利授權量6067件,位列全市第一;“雙百計劃”人才入選數量連續十年位列全市第一…… 一組組數據,亮出了今年來集美的“創新成績單”。 在傳統產業持續內卷的競爭態勢下,集美把創新作為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主動謀劃、積極搶灘新藍海,加快產業體系升級。通過“鏈主+基金”,集美加快推動“五創五美”集聚和發展;前瞻布局商業航天、低空經濟、衛星互聯網、新一代半導體、新型顯示等未來產業;支持美食、美妝產業蓬勃發展,成立區美食聯盟和區化妝品協會,帶動餐飲營業額、化妝品銷售額大幅增長。 作為基金發展“優等生”,集美區政府引導基金繼續領跑全省各區(縣),規模超800億元。杏林灣基金聚集區新落戶84家股權投資類企業,新增基金496億元,增量占全市近五成,聚集區基金管理總規模達到2506億元。 一流的營商環境、充滿活力的創投生態,成為集美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今年來,追覓儲能總部、中科原動力、海尼美妝總部、中文在線研學、深藍航天等一批優質項目簽約落地,推動產業提質增效、新舊動能轉換。 關鍵詞 民生 上個月底,集美區“愛鄰護幼”放心托育惠民服務正式啟動,首批共有集美國投嘉幼托育中心、博雅啟萌姚明托育中心等9家托育機構免費開放周末托育服務,為嬰幼兒家長“減負”。 育兒是家事,也是民生大事。一年來,集美聚焦“補短提質”持續改善民生。圍繞托幼、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群眾期盼,集美努力下功夫、辦實事。今年來建成交付4個安商房項目,新增2504套安置房源。在全市率先制定公辦幼兒園托班建設方案,48家幼兒園托班提供托位2160個,新增普惠托位1645個。太保家園社區高端養老項目正式運營,杏林街道(寧寶)和杏濱街道(三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建成。 醫療方面,北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交付,杏林街道、杏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造完工,市婦幼保健院集美院區即將試運營,全區六家基層醫療單位開設心理門診。 教育領域,柔性引進37名高層次教育人才,新增2名正高級教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創建工作通過省級評估驗收;全市第一所區屬高新學校——南京師范大學集美高新實驗學校順利開學。 2024年,集美努力“向美而行”,城鄉風貌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集美制訂區級《嘉庚建筑導則》,讓厚重歷史和現代活力同放異彩。高標準治理9個城中村,實施91個治理項目,清理騰挪10.7萬平方米公共空間。環杏林灣整治成效顯著,九天湖試驗區水環境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深青溪獲評市“健康”河流和“幸福”河流雙料冠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綠色生態引領鄉村振興,集美推出引客下鄉6條精品路線,推出“小集美”、文源山等一批優質鄉村旅游景點,接待游客240余萬人次。 雙嶺村、田頭村分別獲評省級“金牌旅游村”、高級版“綠盈鄉村”。 數讀2024 全區實有人口凈增5.9萬,總量達121.2萬;商事主體新增3.2萬戶,同比增長18.1%,增幅全市第一 前三季度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4.7%,全市第一 1至11月,固定資產投資、限額以上零售業銷售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9%、20.5%、14.6%,均為全市第一 1至11月,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家,新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141家 1至10月國內專利授權量6067件,全市第一;國家級重大人才計劃入選數全市第一,“雙百計劃”人才入選數取得“十連冠” 1至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1%,行業增產面達67.7%,同比提高34.4個百分點 1至11月,軟件信息業和互聯網服務業完成營收298.9億元,同比增長41.9%;軟件園三期累計注冊企業超1.7萬家,較2023年底凈增3528家,注冊資本金達1061.9億元 1至11月,全區接待游客2488萬人次,同比增長13.2%,實現旅游收入163.3億元,同比增長18.6% 1至11月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9.4%,排名全市第一 正本清源項目累計改造管道692公里,改造面積47.4平方公里 全國首宗居民社區低值可回收物分類碳交易項目落地,交易碳減排量2450噸 新增停車泊位3350個,提升改造公交站點29個,開通和優化公交線路24條 新增或改造提升園林綠地70.9公頃、綠道10.1公里,建設美麗鄉村小公園6個、口袋公園4個 新建中小學、幼兒園8所,新增建設學位9000個,公辦園在園幼兒比例首次超過60% 展望2025:全力推動五個“現代化” 全力推動產業體系現代化 培育經濟發展新優勢 新的一年,集美區將實施“產業提質行動”,加大力度構建富有集美特色的“5+5+X”新產業格局。 增強科技創新產業驅動力。開工建設新能源商用車產業園、新型能源與系統產業園、智能制造產業園、“專精特新”產業園、軟三北站片區、空天產業園等先進制造業專業園區。啟動智能網聯商用車試點和低空經濟試點基地建設。搭建區級新能源商用車整車制造和服務平臺,扶持一批智能制造服務平臺,構建產業互聯網孵化和服務體系,培育一批紡織、家居建材等領域的示范項目。 增強校企融合創新耦合力。深化“創新發展共同體”建設,加快推動企業與高校在高端人才雙聘、學科專業專班共建、課程與實習體系協同、畢業生就業、產業人才繼續教育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深化“創新發展共同體”建設,激活集美校友產業園功能。 增強美好生活產業帶動力。培育一批健康美食品牌和國潮美妝品牌,組建平臺公司運營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推動北大青鳥國家音樂產業基地開工,建設智慧健康產業園。更高水平建設中央活力區,推動星巢視界(IOI)數字藝術產業園區、喜來登大酒店開業,加快萬豪酒店等項目策劃和建設。 增強企業服務體系輻射力。繼續做大做強杏林灣基金聚集區,落地一批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早期基金。打造全域開放的城市級應用場景,為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匹配業務場景。推動金融機構和跨境支付服務機構合作,推動數字科技企業與金融機構開展融資模型創新,助力企業融資。 全力推動城鄉建設現代化 描繪魅力集美新畫卷 堅持一張圖規劃、一盤棋推進、一體化管理,集美將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抓手,推動城市品質蝶變躍升。 奮力推進項目攻堅。探索引入城市建設基金支持重點片區開發,推動嘉庚科藝城、華西健康城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推動尚滿科技、松元電子、航天思爾特等一批在建項目竣工投產。 有序推進城市更新。謀劃“杏林灣-十里長堤-龍舟池”連通工程。推動仙靈旗隧道(廈門段)、新324國道等24條道路建設,加快灌口西路、集美大道提升改造。一體推進剩余10個試點城中村治理工作。推廣“以修代租”盤活城中村古厝老宅,加快后溪村“統籌運營、成片開發”模式落地。 深化生態環境治理。持續開展空氣污染專項治理,完成杏林灣生態環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建設后溪工業組團水污染預警溯源系統和坂頭-石兜水庫飲用水源地隔離防護網工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工建設三社陽光公寓、東部新城村集體地塊,加快鳳林美集體發展中心、樂安里綜合發展中心等項目建設。升級“五鄉情緣”旅游線路,因地制宜培育周末微度假、家庭研學、農事體驗、休閑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 全力推動城市內涵現代化 塑造人文集美新氣質 新的一年,人文集美將持續做好城市營銷,讓嘉庚文化、兩岸融合、國際樞紐成為集美的閃亮標識、鮮明特色,不斷強化對人才和投資的吸引力。 多維度傳承弘揚嘉庚精神。推動誠毅發展基金實質化運作,讓嘉庚學子、嘉庚產業、嘉庚資本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用好《嘉庚建筑導則》。推動嘉庚主題大型舞臺劇《海的一半》在集美開展常態化駐場演出。 多領域升溫升級兩岸融合。發揮好卓越創新中心、臺商增信子基金、臺企上市聯盟等平臺作用,開設對臺金融服務便利化窗口。辦好海峽兩岸龍舟賽、海峽兩岸青春影展等活動。建設兩岸流行文化中心,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文化研學、體育研學、音樂研學項目。 多路徑擴面擴容國際合作。更好建設金磚合作服務中心,充實提升企業“出海”“登陸”服務體系。籌建阿拉伯創新中心、東盟合作網絡,探索開辦金磚人才服務中心。組建針對不同行業、不同目的地的出海聯盟。 全力推動社會治理服務現代化 構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集美將繼續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 筑牢安全防線。組建專業化安全治理服務隊伍,構建“隊伍排查檢查+鎮(街)綜合執法+片區聯合執法”的安全監管模式。建設應急救援培訓實訓基地,提升安全防控水平。 防范化解風險。強化專項債全生命周期管理,確保債務風險安全可控,堅決遏制新增隱債。持續落實防范化解涉房地產、涉眾金融等重點領域風險的各項舉措。 提升治理效能。深化近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支持各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展延時、錯時服務。 全力推動人的現代化 滋養城市幸福新高度 人口高質量發展是集美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本、活力之源,新的一年,集美將致力打造“夢有可追”的機遇之城、“心有所安”的溫暖之城、“身有宜居”的愜意之城。 讓更多人才來到集美。加快建設海外人才聯絡點。深化與行業頭部機構合作,大力引進高層次創新團隊、特聘崗位、戰略新興產業腰部人才以及臺灣創新創業青年人才。推動轄區高校畢業生留集率繼續提升。建設廈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讓更多安居夢想得以實現。積極探索建設政策性商品房、產業長租房、大學生周轉房。建成交付三社安置房、火車(新)站2號地塊。穩妥推動剩余未建安置房轉房票工作。引導地產商開發建設高品質住宅。 讓更優教育成就廣大學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項目4個,新增學位6690個。加快集美科藝實驗學校開工和廈門五中集美校區建設進度。 讓健康福祉惠及更多市民。加快杏林醫院及血站分中心建設,推動區婦幼保健院綜合樓、北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適應性改造和僑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中心等項目建設。搭建覆蓋全人群的社會心理服務平臺。 讓生活幸福在家門口升級。投用僑英街道(東安)、杏濱街道(康錦)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和太保源申康復醫院,全面推動老年人助餐工作。加快“托幼一體化”和國企托育服務機構建設。 讓更多“集美美好”處處綻放。謀劃打造一批面向市民的“美好品牌”“美好平臺”,讓人們把時間分給工作和學習的同時,也分給閱讀、分給藝術、分給運動、分給家人朋友、分給山花湖海、分給美好生活。將集美人文塔打造成閱讀塔。高水平打造兩岸流行音樂聚集區,讓高雅藝術與流行文化在集美交相輝映、美美與共。持續改善市民運動休閑場地和設施,開工建設第二工人文化宮,規劃設計體育島,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排球、三人籃球和職業拳擊產業基地。實施品牌孵化和主理人培育計劃,在杏林灣營運中心、環杏林灣步道、溪林動線休閑區等地打造一批美好生活標志區。串聯集美塔(幸福廳)、杏林書院(幸福院)、園博苑(幸福島),打造富有特色的“身心修復”線路。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