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古邑 四海同“安”
2024-11-29 07:55:41?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古新賡續的歷史區位 古渡、古道、古窯……走進千年古城同安,“海絲”遺跡如繁星般散落各處,輕撫每一處痕跡就像翻開史書的一頁。這些見證者無聲地佐證這座古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千絲萬縷的聯系,彰顯著古代“海絲”的燦爛篇章。 同安北倚群山,南襟大海,自古以來便是舟車匯聚、水陸交通的要沖。明萬歷《同安縣志》序中,蔡獻臣撰文:“夫同之地,山海居其十七,可耕之田無幾耳。”清嘉慶《同安縣志》也記錄:“民為邦本,食為民天,服田力穡,最重水利,同邑山海十居其七,可耕之田無幾耳。” 兩則縣志均表明,彼時同安近七成土地為山海所據,可耕之地寥寥無幾。多山少田的格局下,廣袤無垠的海洋成為生存的希望所在,驅使同安人走向深藍,海上貿易由此漸趨繁榮。 那時候,同安手工制造業頗為發達。據《同安縣志》記載,汀溪窯始建于宋朝,以生產青瓷為主,產品多為生活器具,如碗、盤、碟、瓶、罐、壺、爐、杯等,其中碗的產量最為可觀,聲名漸起的珠光青瓷便大多出自此處。 “宋元時期,同安水運昌盛,船可至汀溪隘頭段,大量汀溪窯產品經水運順流而下,匯入泉州港。”顏立水說,宋代時期,汀溪窯瓷器從泉州港分三路遠銷海外,抵達日本、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以及南亞、西亞等地,甚至在東非、地中海沿岸也能尋覓其蹤跡。 盡管耕地稀缺,但同安在歷史上長期為農業縣,且兼具魚鹽之利。宋元時期,同安迎來社會經濟文化大發展的歷史階段。《同安縣科學技術志》記載,除引進占城稻外,還種植粟、麥、黍、豆等北方作物。北宋名臣蔡襄在《茶錄》中提到:“泉州府七縣皆有茶。”同安作為泉州府七縣之一,茶葉種植主要分布于與安溪接壤的小坪、軍營等地,后種植范圍有所拓展。不僅如此,經濟作物也蓬勃發展,南宋時棉花種植蔚然興起。 “糖、鹽、茶和瓷器,皆是同安對外輸出的重要產品,當地經濟因而相對富足。”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葉細致說,發達的水運推動貿易發展,帶來經濟效益,也促進了產業繁榮。 往昔,滿載山區貨物的溪舶沿同安西溪南下,在縣城西橋、東橋、南門等眾多碼頭卸貨。貨物在此匯集,激活了這個鑲嵌在漳州府、泉州府之間的“小心臟”,各條官道、水路隨之律動,或就地卸貨售賣,或易物返程銷售,或裝大船經石潯,從丙洲出海。 可進山,可出海,同安這座古縣,宛如漳泉兩府間的襟帶。在宋代泉州港蓬勃發展、漳州月港蓄勢待發之際,古道上響起清脆的銅鈴聲,碼頭傳來響亮的吆喝聲,為廈門港的崛起注入活力。清朝初年,廈門港已成為清朝對內對外航運貿易的中轉港。如今,廈門港更是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的璀璨明珠,迸發著強勁的發展活力。 千載同安,海絲古邑。從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的興起,到明代漳州月港的崛起,又或是在清代被辟為通商口岸之一廈門港的奮起,無論在古代還是近代,地處于閩南地區中心位置的同安,都是海上交通的中樞之所。承古續今,閩南海上絲綢之路一脈相承的發展脈絡,同安都是最有力的親歷者、踐行者、參與者、見證者。 古同安孕育了今廈門,是廈門歷史文化發祥地和經濟發展先行地;今廈門承襲了古同安的大部分轄域,延續和傳承了古同安的歷史文化基因。而今日的同安,仍是廈門市最大的行政區。 穿越歷史長河,同安雙溪合抱,匯成潯江,一路奔向東海,奠定了今天廈門海灣型城市的框架。“從內陸到海島”“從陸地到海洋”“從海島邁向海灣”“從古同安到今廈門”……除卻隸屬關系的翻轉,這片向海而生的藍土地以一種近乎完美的賡續、銜接,生動演繹了廈門這座城市的發展路徑,用嶄新音符譜寫出的新旋律,詮釋了“古同安,今廈門”的滄海桑田。 開放包容之姿擁抱海洋,傳承“海絲”精神……無論城市如何“變”,烙印在同安人血脈深處的進取精神始終“不變”,在“變”與“不變”之間續寫古新賡續的傳奇。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