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集美區 > 嘉庚故里人文集美 > 聚焦集美 > 本地資訊 > 正文

集美區僑英街道葉厝社區建設“板橋兩岸同名村交流中心”

2024-11-27 08:11:15? 作者: 林桂楨?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同是板橋人 兩岸一家親

集美區僑英街道葉厝社區建設“板橋兩岸同名村交流中心”,助力增進親情鄉誼

廈門日報訊(記者 林桂楨近日,位于集美區僑英街道葉厝社區的“板橋兩岸同名村交流中心”項目主體封頂,進入外墻裝修階段,預計將在明年春節前建設完成。

在眾多的兩岸同名村中,板橋是個特殊的例子。清康熙年間,集美板橋張氏族人大量移居臺灣,分布在新北市板橋等臺灣各地。如今,位于臺灣新北市的板橋區,依然大名鼎鼎;而在廈門集美,“板橋村”之名雖已不復存在,所屬24個村分作滸井、東安和葉厝三個社區,但“板橋路”“板橋文化街”依然在述說著歲月變遷,當地張氏族人仍不忘自己是“板橋人”。

居住在同樣的古厝,說著同樣的閩南話,兩岸板橋人雖然身處兩地,心卻始終在一起。近些年來,兩岸板橋人的交流往來也一直沒有停歇。

交流:兩岸板橋人頻繁走親戚

葉厝社區有一條祖厝邊路,板橋張氏宗祠就屹立于此,紅磚翹脊,雕石影壁。宗祠的大廳兩側,掛有四塊臺灣宗親送來的牌匾,分別寫著“永沐祖蔭”“祖德傳芳”“祖德綿長”“祖德永昭”,表達著他們對祖地割舍不斷的親情。

35年前,兩岸板橋人的交流往來,就是從這里開始。談起這段往事,集美區板橋儒林張氏宗親理事會秘書長張文總記憶猶新:“1989年,張進財、張坤卯等臺灣板橋宗親組團首次回到祖先生活過的地方,靠的是找到張氏宗祠,才找到舊板橋。”

“認親”后,兩岸板橋人開始頻繁“走親戚”。越來越多的臺灣板橋人回到集美尋根謁祖,兩岸宗親見面泡茶“話仙”,說著同樣的鄉音,聊著相同的信仰,格外親切。集美張氏宗祠也因此成為兩岸板橋人交流往來的重要基地。

每年的“海峽論壇”前后,是臺灣板橋宗親回鄉“探親”的高峰期。以論壇的配套活動——兩岸“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為平臺,兩岸板橋人的民間交流、往來互動更加頻繁。

張文總每年都要接待數批從臺灣遠道而來的宗親。“他們每一年回來,都感嘆廈門變化大,驚嘆大陸的發展速度這么快。”從臺灣宗親的話里話外,張文總感受到他們對大陸的認同在逐漸增強。

尋根只是起點,兩岸板橋人也在熱絡的交往中尋找發展機遇。據了解,集美北部工業區300多家臺資企業中就有10家板橋宗親的企業。

2021年,省臺港澳辦授予集美區僑英街道板橋“福建省基層對臺交流示范點”稱號。

探索:把接力棒交給年輕一代

兩岸融合發展,未來在青年。當前,兩岸板橋交流往來的主力軍還是老一輩。如何把歷史的接力棒交給下一代,讓年輕人更多參與進來,推動同胞的根脈連得更緊、心拉得更近?

張文總欣喜地看到,近年來,回集美尋根問祖的臺灣板橋宗親隊伍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一些年輕的面孔。臺灣新北市板橋區張廖簡宗親會理事長張育龍就是一位年輕人,他曾在公開場合說:“既然有共同祖先,就是一家人。大陸是家鄉,我們就是來尋根的。百年來,兩岸鄉親習同俗、居同厝、食同味、技同習、鄉同音,連起名也同按族譜的字輩來。”

兩岸同名村交流活動越來越懂年輕人的心。今年9月,在省市相關單位支持下,福建省首屆海峽兩岸同名村“村BA”籃球邀請賽在集美板橋開賽,集美板橋隊和臺灣新北板橋隊率先登場,上演揭幕戰。

是對手,更是家人。“我是從新北板橋第一次到廈門參加比賽,來了之后才發現廈門這里也有用‘板橋’這一名字,覺得特別親切。”臺灣新北板橋隊球員謝政寰說。對他們而言,本次籃球賽的意義絕不僅是一場體育競技,更是一次文化尋根之旅——在比賽之余,尋祖籍、認族譜,找尋根脈所在,增強對兩岸共同的文化根源的認同。

如今,兩岸板橋人翹首以盼的“板橋兩岸同名村交流中心”項目即將迎來竣工。它由葉厝板橋宗親和居民集資建設,建成后將為兩岸板橋及東南亞板橋宗親提供更充足的交流活動空間,還將開展兩岸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交流、兩岸青少年研學等活動,打造獨具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為年輕一代板橋人提供更大的舞臺。

“年輕人頭腦活、點子多。我們也在探索拓展活動的形式和載體,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他們加入到兩岸同名村交流中來。”包括張文總在內的許多板橋人都希望,一代接一代,兩岸“一家人”能越走越親、越走越近。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