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探索涉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2024-11-20 09:18:13?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共護兩岸情感記憶 廈門正探索將“檢察監督+臺胞參與+社會共管”保護模式延伸至涉臺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 廈門日報訊(記者 張珺)深秋時節,臺胞黃先生像往常一樣,來到翔安區大嶝街道的鹽兵樓,查看這棟樓的保護情況。作為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之一,鹽兵樓也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重要史跡。從被翔安區檢察院聘為臺胞檢察聯絡員起,巡查涉臺文物就成了黃先生的日常工作。 涉臺文物是兩岸“人同根”“文同源”的歷史見證。近年來,廈門各級檢察機關邀請臺胞擔任聽證員、公益訴訟觀察員、檢察聯絡員和文物保護志愿者,營造涉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共治局面;在全國創新實踐“檢察監督+臺胞參與+社會共管”涉臺文物檢察保護模式,建立起涉臺文化遺產保護多方協作機制,實現涉臺文化遺產保護長效性。 2020年9月,翔安區檢察院接到公益訴訟觀察員反映,轄區內鹽兵樓有部分毀損。經辦檢察官現場核實后發現,鹽兵樓二層尤其是前廊已坍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識遺失。三個月后,翔安區檢察院發出了廈門首份文物保護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推動當地文物主管部門及時制定修繕方案,采取搶救措施。 歷經70多個日夜的專業修繕,鹽兵樓以近乎原貌的狀態重獲新生。在該案辦理過程中,檢察機關聯合政府部門、公益組織等共同舉辦公益訴訟現場會,邀請臺胞實地查看涉臺文物保護情況,同時聘請5名臺胞為首批涉臺文物保護志愿者,發揮他們的專長,為涉臺文物保護提供信息和專業支持。 據悉,廈門現有涉臺文物202處。針對部分涉臺文物年久失修、疏于管理導致毀損等問題,廈門檢察機關依法開展公益訴訟專項監督工作,向有關主管部門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及時修繕、保護涉臺文物。得益于檢察保護機制的協力推進,海滄區“開臺王”顏思齊祖陵顏慥墓、思明區陳化成墓等一批涉臺文物得到修繕保護。 如今,越來越多臺胞與社會各界攜手守護涉臺文物,檢察機關也會同有關部門推動深度挖掘涉臺文物周邊的人文、生態、公益價值,助力涉臺文物活化利用——在海滄,海滄區檢察院會同文旅等部門推動將顏慥墓和開臺文化公園等涉臺特色文化設施,打造成兼具旅游觀光、教育教學整體功能的服務區塊;在思明,思明區檢察院推動區文旅局成立陳化成文物保護中心,開展陳化成墓、祠、故居等史跡“周末文物游”志愿宣導等活動。 日前召開的全市涉臺檢察工作推進會上傳來消息,廈門將持續在涉臺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探索創新,全市檢察機關正探索將“檢察監督+臺胞參與+社會共管”涉臺文物檢察保護模式延伸拓展至涉臺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廈門目前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近200個,其中大多數流傳至臺灣地區。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加強涉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有助于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共護兩岸情感記憶,也有助于增進兩岸人民情感交流和融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