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處嘉庚建筑完成修繕 重現光彩
2024-11-13 08:36:13?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多處嘉庚建筑完成修繕 重現光彩 廈門持續推進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修繕工作,嘉庚故居已重新對外開放 廈門日報訊(記者 林桂楨)不久前,在陳嘉庚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集美區人民政府聯合編制了《集美區嘉庚建筑風貌管控方案》,以實施管理邏輯為導向,構建嘉庚建筑風貌傳承發展的“分區、分類、分級”總體管控體系,通過加強嘉庚建筑風貌管控引導,延續城市文脈、傳承風貌特色,讓“嘉庚建筑”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得以永續流傳,進一步傳承嘉庚精神。 “嘉庚建筑”作為嘉庚精神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嘉庚先生的個人品德、家國情懷和教育理念,有一大部分位于集美學村。目前,集美區和相關部門持續推進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修繕工作,多處“嘉庚建筑”完成修繕。 事實上,陳嘉庚先生在集美學村留下的不僅有大量以學校形態、建筑形態為代表的物質遺產,更有極其豐富的以嘉庚精神、嘉庚教育思想為代表的精神遺產。陳嘉庚先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國家為重、以民族為重的品格,關心祖國建設、傾心教育事業的誠心,風范長存、精神永駐。 2016年9月,集美學村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2017年4月1日,經省政府批準,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021年9月,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也通過了福建省人民政府的審批。 歷史鉤沉 “集美學村”由何而來? 尚忠樓紅磚砌筑,南薰樓直沖霄漢,龍舟池出江入海,福南堂西體中冠……漫步在集美學村,每一景、每一物都蘊含著學村文化深沉豐厚的歷史底蘊,彰顯著嘉庚精神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 把時光拉回到1912年9月,在南洋創業的陳嘉庚懷揣報國抱負,從新加坡回到故鄉集美籌辦教育。1913年,鄉立集美兩等小學校正式開辦,這就是集美小學的前身,也是集美學村第一校。 以集美小學為起點,陳嘉庚創辦了一系列學?!乐袑W、集美師范、集美幼稚園,以及水產航海、商科、師范、農林等職業教育。這體現了嘉庚先生辦學的深邃思想和科學規劃——既有學前教育、小學、中學等基礎教育,又有師范、實業教育等專門職業教育。 昔日貧窮落后的小漁村,成了一個功能齊全、體系完善的“學村”。成千上萬的名師匯聚在此,可謂名家薈萃,教澤綿長,集美學村被譽為我國南方的“文化重鎮”。 “集美學村”之名由何而來?這要追溯到1923年夏秋,福建軍閥和廣東軍閥交戰,閩南戰事緊張。陳嘉庚為了師生的安全,致電閩粵兩軍首領,表明他取中立態度,學校不容任何一方軍隊駐扎。當時的集美學校校長葉淵率領全校師生請愿,請求南北各級軍政當局承認劃集美為“永久和平學村”。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于當年10月20日批準在案,并電令閩粵兩省省長及統兵長官對集美學校特殊保護,承認集美學校所在地為“永久和平學村”?!凹缹W村”由此聲名遠揚。 學村格局 “校在村中 村在校中” 在投資興學過程中,陳嘉庚規劃建設了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筑,被稱為“嘉庚建筑”。 在20世紀初,集美學村曾是閩南地區最重要的教育設施之一。雖然在戰爭中,20世紀20年代建設的嘉庚建筑已大量損毀,但學村基本格局還是保存了下來,在50年代的第二次建設浪潮中,達到“嘉庚風格”建筑藝術的頂峰。 據了解,集美本是丘陵地,自古就有“七星墜地”之說。約一平方千米陸域上分布著七座山丘,無溪無河。陳嘉庚創辦集美學校,只得撿高或就低,購置無法農作的荒廢地,見縫插針地建校舍,因此形成“校在村中、村在校中”的學村格局。 集美學村從建設伊始,就十分注重對周邊自然環境的利用,將水體引入其中,形成水道、水池,優化并豐富了整體的景觀環境。道南樓、南薰樓、黎明樓、延平樓沿著集美海岸線、緊鄰龍舟池一字排開,形成靈動的濱水天際線。學村建設依山就勢,構成典型的“一山一城一水”空間格局。 時光荏苒,如今的集美學村已形成了從學前教育到博士生培養的完整教育體系,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校園空間形態和功能結構,在校師生達十多萬人。包括嘉庚建筑等街區內的歷史遺存,見證了集美學村百年來的滄桑巨變,不僅呈現近代南洋華僑對閩南文化廣泛和深刻的影響,更展現出本土傳統文化在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根基上可以具有的強大包容力和豐富的創造力,使得集美學村在同時期同類型的城鎮建設中具有其獨特的文化意義。 2017年4月1日,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7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14處;歷史建筑9處。 保護修繕 讓市民感受“看得見摸得著”的嘉庚精神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集美區和相關部門持續推進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修繕工作,在延續嘉庚文化的同時,讓文物建筑、歷史風貌建筑煥發新光彩,提升街區整體風貌,推動當地文脈傳承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讓嘉庚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奪目光彩。 去年是陳嘉庚創辦集美學校110周年暨“集美學村”正式命名100周年,集美學校委員會對集美學校以前開展活動和接待海外僑眷、校友的重要場所——歸來園進行保護修繕,重新布置“嘉風嘉訓”展覽,并首次復原了原回國僑眷接待宿舍。位于集美小學的百年鐘樓經過修繕后,也重新敲響了鐘聲。 今年,在陳嘉庚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相關部門啟動了嘉庚先生出生地——潁川世澤堂以及陳嘉庚先生故居、南薰樓群、東西岑樓等建筑的修繕工作。目前,陳嘉庚先生故居還原了1958年到1960年期間陳嘉庚在此居住時的原貌,打造成弘揚嘉庚精神的“實景課堂”,已重新對外開放。 目前,集美學村內已完成岑東龍王宮、后尾角陳氏祠堂、東西岑樓、陳嘉庚墓、集美大學允恭樓群、集美大學尚忠樓群、陳敬賢墓塔、集美學校西門舊址等多處修繕或小修保養,另有廈門地區第一個共青團支部誕生地——集美小學三立樓、陳文確故居、大社陳氏宗祠、南僑樓群等文物建筑啟動修繕工作。 在修繕同時,相關部門注重對嘉庚建筑進行科學活化利用,圍繞海峽兩岸端午賽龍舟這一傳統民俗活動,在龍舟池連續舉辦十七屆“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活動,讓更多市民群眾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體驗龍舟運動、傳承龍舟精神,感受嘉庚精神。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