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區后溪城內社:融通兩岸 古村落煥發生機活力
2024-11-01 08:34:06?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融通兩岸 古村落煥發生機活力 集美區后溪鎮城內社依托深厚的傳統文化、閩臺文化資源,在城中村現代化治理過程中寫好兩岸融合文章 經過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城內社煥新顏。 城內社“月老”。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應潔 圖/記者 林銘鴻)走進集美區后溪城內社,古老與年輕交織的碰撞感撲面而來:這里有歷史悠久的城隍廟、拱辰門,有“網紅”咖啡館、美食餐廳,還有新奇好玩的復古供銷社、“月老辦事處”…… 從有著深厚底蘊卻默默無聞的城中村,到如今在社交媒體上“出圈”的熱門打卡地,城內社的蛻變,是廈門市城中村現代化治理代表成果之一。 依托深厚的傳統文化、閩臺文化資源,城內社在城中村現代化治理過程中注重寫好兩岸融合文章,以臺青融合發展為特色,為打造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共融共生的新社區注入“青春力量”。 弘揚傳統文化 推動活化利用 城內社古稱“霞城”,這里不僅是全國文明村、福建省傳統村落,更是閩臺交流的重要地標。始建于1662年的霞城城隍廟是臺北霞海城隍廟和臺灣地區眾多城隍廟的祖廟,每年都有許多臺胞香客趕來這里祭祖上香。隨著知名度的擴大,被城內村吸引來的臺灣青年越來越多,他們不僅在城內尋找事業發展機會,也帶來了臺灣的社區營造經驗,積極參與“第二家鄉”城中村治理。 在距離霞城城隍廟不遠,由臺青王圣棻主理的“野行”餐廳坐落于古厝之中,吸引許多慕名前來的客人。王圣棻介紹,這處古厝本是一處荒廢多年的民居,在村里支持下,他和幾位臺青伙伴對老屋進行“修舊如舊”改造重修,打造成主打兩岸融合料理的輕食餐廳,旁邊還開了咖啡館和甜品店,變成了遠近有名的打卡點。 同樣來自臺灣的鄭孟桓有一個特別的身份——在職“月老”。在“月老辦事處”,鄭孟桓裝扮的“月老”為前來求姻緣的青年男女牽紅線、送祝福。“霞城城隍廟是我們臺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祖廟,據說在霞海城隍廟里,有位全臺灣最靈的‘月老’,于是我們有了在城內打造月老IP的想法。”鄭孟桓說。如今,“月老”也成了城內社的文化招牌。 傳統文化需要創新發揚。在推動城中村治理過程中,我市大力倡導創新突破、推動文化傳承、打造特色品牌,對城內社而言,城中村的治理不僅是硬件設施的提升,更是對地方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 據介紹,城內社引入了臺青創業機構“聚融壹家臺青創基地”,臺青積極挖掘歷史人文,在村里打造了復古供銷社、酒鋪、藥鋪、黑貓樹屋、婚慶體驗館等場所,以及“兩岸特色廟會”“手創青村”“月老辦事處”“村浪市集”等一批叫得響的特色品牌文旅IP。 在臺青的參與下,城內社積極開展民居古厝的活化利用,或把它們打造成為村民活動場所,或改造成為展覽館,比如城內117號民居五落大厝,目前已被改造為茶文化博物館。 兩岸青年攜手 打造產業項目 在城內社,有一面醒目的手繪歷史墻,上面記錄著后溪村村史,由兩岸青年共同設計制作。在城中村治理過程中,城內社不僅引入臺青力量,還積極聯動高校資源,與華僑大學、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高校攜手開展“村校共建”,成立“海峽青創學院集美鄉村振興基地”“集美區兩岸大學生鄉建鄉創實訓實踐基地”。 “我們希望以城內社為基地,以具體項目聯結兩岸青年,更好地服務當地村民,為城內帶來商機和活力。”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負責人、臺青吳炳璋說。 在后溪村黨委副書記黃宇星看來,兩岸青年的加入,讓城內社有了更多活力,也帶來了更多流量。在城中村治理過程中,城內社同步規劃產業項目,打造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研學基地,每年吸引上千名兩岸大學生在此交流研學。 依托鄰近軟件園三期的地理便利,城內社把閑置的毛坯房屋、廠房等整理出來,在村里牽頭下裝修成青年公寓,目前已經打造9棟青年公寓,可提供400間房間。 “公寓里有臺球桌、跑步機等設施配套,都是免費給大家使用的。公寓讓人住得舒心,村里環境干凈整潔。這里民風淳樸、包容性很強。每逢節日常舉辦各類傳統活動、市集等,很有趣,適合年輕人一起玩。”住在城內社、在軟件園三期上班的“90后”青年鄭世平說,“城內社環境越來越好,文化活動也越來越多。” 除了打造青年公寓以外,城內社還將整合、盤活村居閑置的其他地塊,建設城內城隍文化公園及配套停車位等,進一步完善基礎公共服務設施,讓居民生活更便捷。 名片 城內社 俗稱“霞城”,現為集美區后溪鎮后溪村下轄自然村。這里是集美區唯一省級傳統村落,擁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霞城城隍廟廟會習俗、集美區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后溪城內五祖鶴陽拳及省重要對臺交流點霞城城隍廟等。 點擊 成立治理紅盟 畫好“同心圓” 城中村治理是民生工程,常面臨生活空間被雜物和臨時搭建物擠占、缺乏停車和運動空間、村容村貌不佳等問題。為破解這些治理難題,去年,后溪鎮后溪村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紅盟揭牌成立。 治理紅盟由“四團”(臺青鄉創團、黨員幫幫團、小巷鄰里團、愛心商超團)、“三會”(鄉賢理事會、城隍文化保護中心理事會、老年人協會)、“兩隊”(共建幫帶隊、駐村工作隊)9個自治組織組成。 治理紅盟凝聚各行業各領域力量,發揮共建單位、愛心企業、臺青、駐村工作隊等資源優勢,帶動多方社會力量有效融入后溪村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大格局,畫好城中村治理“同心圓”。 建設智慧治理中心 實現大數據共聯 自來水改造、強弱電纜線整治增強村莊“心脈”;智慧社區管理系統、AI事件報送強化村莊治理;房前屋后美化為村莊換上新顏……城中村治理開展以來,這些變化讓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為實現村莊智慧管理,城內社依托后溪村城中村現代化治理重點項目——后溪村社區治理中心,積極探索智慧治理模式,完善城中村物防,實現大數據智慧共聯,智能排查風險隱患,讓古樸村落實現智慧管理、數據共享。該中心總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建有社區指揮室,還配備心理咨詢室、村民議事廳、矛盾糾紛調解室等功能區,進一步助力城中村現代化治理。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