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打造僑務“新”亮點 以“僑”架橋開新局
2024-10-18 16:38:08?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打造僑務“新”亮點 以“僑”架橋開新局 東南網10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田圓 黃星榕) 來到廈門,既可以誦讀“紙短情長”的海外僑批,聆聽集美學村里的瑯瑯書聲,也可以欣賞“萬國建筑博物館”鼓浪嶼的一代風華……著名僑鄉廈門,是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的故里,有著寶貴資源和獨特優勢。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廈門市委統戰部相關領導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等重要精神,為廈門市做好海外統戰工作和僑務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僑務工作將牢牢把握凝聚僑心僑力同圓共享中國夢這一主題,挖掘“嘉庚精神”時代價值新魅力,持續擦亮“嘉庚精神”時代價值“金名片”,把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持續深化改革、守正創新,不斷提升為僑服務質效,為廈門高質量發展、為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統戰力量。 守護歷史 筑牢海外鄉親的“根、魂、夢” 一直以來,廈門市高度重視華僑建筑資源保護開發、活化提升,以華僑建筑為載體,向世界展示華僑文化蘊含的獨特魅力,講好中國故事、廈門故事。集美區集美街道、海滄區海滄社區、思明區中華街道、鼓浪嶼街道先后獲評“福建省僑鄉文化名鎮名村”。 濃郁的華僑文化與華僑建筑風格銘刻歷史,豐富的“僑”元素是廈門獨特的風景。位于思明區中山路2號的僑批展廳與毗鄰的僑批文化廣場形成“內實外虛”、呼應一體的格局,現已推出8期主題展,接待海內外數百萬人次參觀,吸引中山路客流量近3000萬人次。 弘揚“嘉庚精神”,講好中國故事,發出廈門“好聲音”,廈門市始終及時把握僑情新特點、新變化,延伸統戰工作觸角,通過鞏固壯大僑史文化展館、僑批文化展廳、“僑胞之家”等基層陣地建設,發揮華僑文化宣傳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暢通為僑服務“最后一公里”,增強海內外僑胞凝聚力。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廈門市陳嘉庚紀念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每年的數百場講解內容中,精心打造《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陳嘉庚生平陳列》等主題展,組建“嘉庚精神”宣講骨干隊伍,2014年以來,已開展線上線下專題培訓近300場次、專題講座上千場次、義務講解超1萬場次,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 隨著10月份廈門市“嘉庚精神宣傳月”的開啟,國家一級博物館——華僑博物院的相關活動籌備工作也進入尾聲,正在實施的館藏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對全院文物進行數字化拍攝、建模,線上公開全部文物照片,將于近期推出全院基本陳列線上展廳。 作為嘉庚風格建筑中的精品,1959年落成開放的華僑博物院是陳嘉庚回到故鄉后倡辦建設的最后一個文化工程。這不僅是國內第一座由華僑集資興建的文博機構,也是業界第一家全面系統收集、研究、展示華僑華人歷史和業績的博物館。目前,院藏中國歷史文物、外國近現代文物及僑史文物實物8000多件,其中,有9件陶瓷器為國家一級文物,有14件字畫收錄《中國古代書畫目錄》。 “建院以來,華僑博物院堅持陳嘉庚先生的辦院宗旨,推動各項文博工作創新開展,努力將陳嘉庚先生親手倡辦的全民終身課堂建設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華僑華人歷史、宣傳華僑華人奉獻事跡、弘揚‘嘉庚精神’的文化殿堂,并致力于讓海外華僑華人了解祖國的發展成就,筑牢海外鄉親的‘根、魂、夢’。”華僑博物院副院長鐘志誠表示,近年來,華僑博物院的文物收藏、陳列展覽、學術研究、海外聯誼等多項工作全面開花,先后推動了學術交流中心暨僑史文物資料收藏服務研究中心投用,并舉辦了“絲路行者——饒宗頤教授書畫作品展”等涉僑外展,還開展了新馬華人歷史文化等僑史研究。 年過八旬的新加坡華人陳來華先生,是華僑博物院的老朋友了,為了不讓華僑華人的歷史物證四處流失淹沒于無形之中,他散盡千金長期收集與華僑華人歷史有關的物品。 “早在2003年,當陳來華先生得知我院急需僑史文物用于‘華僑華人’展,就毅然將1000多件珍貴所藏無償捐獻出來,還多次偕同妻子親自協助布展。這份深情厚誼一直感動和鼓舞著我院的同仁。去年再次故地重游,陳來華先生認真觀看展柜中他捐贈的每件展品,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他表示今后還會繼續支持華僑博物院的發展,豐富華僑博物院的院藏。這份難以割舍的悠悠僑情令人感動。”鐘志誠動容地說。 去年10月,83歲的陳來華只身來到廈門,他拖著一個行李箱,除了幾件衣物,其他都是準備捐贈給陳嘉庚紀念館的文物。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故事,它們穿越時空隧道,靜靜地訴說著海外僑胞、歸僑僑眷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深情厚意。 順應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趨勢,廈門市委統戰部積極運用網絡、多媒體、數字化等手段拓展“嘉庚精神”宣傳渠道:2019年,推出陳嘉庚紀念館數字展廳,構建線上線下相融通的傳播體系;2020年,聯合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展“云游僑博”閩南語講解網絡直播,活動由央視新聞+、華人頭條等平臺同步直播,兩小時觀看量超過18萬人次;2022年至今,在陳嘉庚紀念館、集美鰲園景區等微信公眾號平臺上線“尋跡·嘉庚丨文物日歷”“石雕悄悄告訴你”等系列推文,讓海內外觀眾在“云端”回眸歷史、對話先賢。 凝聚僑心 打造新發展格局下的節點城市 “僑眼看集美,想到嘉庚咱阿伯,厝里的話,寄出的批(信),為家為社會……” 這首原創歌曲MV《僑眼看集美》于去年正式發布。演唱者王鑫、林承瑜既是扎根集美的青年企業家,又是僑胞后代。在分享集美生活創業經歷的同時,他們向海內外僑胞、僑青發出到集美創業的“邀請函”。 “‘嘉庚精神’永流傳。‘誠以待人,毅以處事’,誠毅兩字心中藏。長輩說‘看到有紅磚屋頂的地方就是家,再遠也要記得回來’,特色的嘉庚建筑,讓我即使走得再遠,也能馬上認出家的方向。”王鑫動情地說,自己在澳門完成學業后,就回到故鄉集美創業,并投身于青年一代商會的工作中,讓僑青和青年們交流合作分享經驗。 連續多年,集美區舉辦的“僑眼看集美 投資正當時”集美國際云招商大會暨海外華文媒體集美采風行活動,吸引了來自五大洲的海外僑領、海外社團、海外華文媒體代表等踴躍參加。活動通過“線上+線下”雙線聯動模式,深化海內外交流合作,像王鑫、林承瑜這樣回國創新創業的動人故事,也時常發生。 以僑引僑、以僑引臺、以僑引外。隨著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對外開放,大批僑商紛至沓來,置產興業。海外僑胞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提升了特區的對外交流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成為特區改革開放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 以陳嘉庚紀念館獲評全國民營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為契機,廈門市研究制定了《全市年輕一代民營經濟人士培養工程實施方案》,實施“思想政治引領、素質能力提升、傳承交流融合、服務溝通優化、創新發展推動”五大行動,用“嘉庚精神”教育和引導廣大民營企業家擁護黨的領導、胸懷民族大義、勇擔歷史責任,爭當新時代“陳嘉庚式”企業家。 凝聚僑心、以商會友的背后,廈門市在完善機制體制、提升法律服務等方面,為僑青、僑企在廈做優做強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于去年成立的“僑胞權益司法保護工作站”和“涉僑法律服務工作站”,是繼市僑聯與法院建立多元化解機制以來,再次升級僑法協作機制的創新舉措。工作站通過開展司法與僑務對接工作,建立全方位涉僑權益司法保護協作關系,進一步依法保護僑胞合法權益,助力把廈門打造為一流營商環境和國際商事糾紛解決優選地;今年9月7日,由廈門中院、華東政法大學、廈門市僑聯共建的中國僑益保護研究基地海絲中心也在廈門國際商事法庭設立。 在大力弘揚“嘉庚精神”“愛國擔當、團結奉獻、誠毅創新”的時代價值中,廈門市堅持凝聚僑心、匯聚僑智、發揮僑力,持續加強與廣大海外華僑華人的聯絡交流,推動老僑友誼不斷鞏固,新僑資源不斷拓展。 如今,廈門每年接待來訪僑團、僑商僑領超千人次,全國首創的“海外華僑華人社團廈門聯絡總部”已吸引來自五大洲51個國家和地區的119個華僑華人社團入駐,有力發揮了“聯通五洲”的橋梁紐帶作用,海內外僑胞“朋友圈”越來越大,“嘉庚精神”的國際傳播力、影響力、生命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強。 此外,通過“海絲國家城市商會聯盟”“廈門市僑資企業協會”“廈門市僑商會”“新僑匯堂”“海歸驛站”等平臺,廈門市連續多年舉辦了僑團懇談會、投資政策宣講、僑商產品推介、僑資企業考察和僑商項目簽約等活動,拉緊廈門與海外華僑華人社團聯系的紐帶,共同助力廈門市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打造新發展格局下的節點城市。 發揮僑力 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鷺風報》聯合陳嘉庚紀念館于今年8月起推出“一封‘嘉’書——陳嘉庚親筆書信賞析”專欄系列報道,講述陳嘉庚先生在不同歷史時期對祖國的貢獻及愛國情懷。這些親筆書信,向世人傳遞陳嘉庚先生的生活、思想和教育理念,激發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和創新創造的時代偉力。 圍繞發展大局,近年來,廈門市全方位打造良好的創業環境,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引入更多人才提供支持。 今年7月下旬,“2024廈門人才服務月”配套活動之一的廈門市新僑人才創新創業沙龍順利舉辦。活動旨在為廣大新僑人才搭建一個交流合作、共謀發展的平臺,進一步團結凝聚廈門市新僑人才、海歸人才,激發創新創業精神,為廈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人才支撐,貢獻僑界力量。 活動現場,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董立功進行了主題為《陳嘉庚的人才觀及其時代價值》的分享,他從人才從何而來、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以及如何培養人才等角度切入,詮釋了陳嘉庚先生的人才理念和教育思想,陳嘉庚先生在識才、愛才、敬才和注重培養海內外華僑華人人才上所作的貢獻和展現出的愛國情懷,現場觀眾深受啟發。 廈門市僑青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魏劍說:“新時代的僑青人才,要不斷傳承和弘揚‘嘉庚精神’,向身邊更多人傳遞正能量,同心共筑中國夢。” 在參與僑務相關的活動中,魏劍不斷加深對“嘉庚精神”的理解。在他看來,陳嘉庚的企業經營實踐中,蘊含著以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為內核的企業經營理念,而這些理念構成了陳嘉庚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內容。 “今天大家所說的‘嘉庚精神’,其實更多的是在說包括陳嘉庚先生在內、無數愛國華僑誠信經營、愛國愛鄉的精神,這些都為新時代企業家的經營活動提供了精神指引,也為新時代青年應對風險挑戰、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行動指引。”魏劍說。 自2019年擔任思明區僑聯青年委員會會長以來,魏劍帶領僑青們參與“青苗助學”、“老僑講故事”、“網上夏令營”、參政議政、慰問幫扶等活動,在疫情期間,下沉抗疫一線擔任志愿者,組織抗疫醫療物資募捐,僑青們情真意切、全力以赴,用激情和汗水展現僑青的溫情與大愛。 正如魏劍所說,愛國華僑們情系桑梓、報效祖國的經歷,譜寫了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僑”,不再僅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精神。 從配合全市“人才服務月”等活動,用好“國際化人才招聘專窗”等載體,為重點用人單位提供面向海外發布崗位、人才匹配、企業宣介等服務,到邀請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來廈交流、開展科技合作,協助在廈職業學校赴海外設立職業教育中心或人才培養基地……樁樁件件,都展現了廈門市對海外青年人才的重視。廈門市委統戰部充分發揮僑力,吸引廣大海外僑胞走進廈門,成為廈門對外開放的“大使”和招才引智的“紅娘”,攜手同心為廈門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能。 海外聲音 澳中企業家委員會主席、澳大利亞廈門大學校友會原會長陳壬: “四萬萬之民族,決無居人之下之理”“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百年時光流轉,陳嘉庚先生的句句箴言振聾發聵、引人深思,穿越時空,給人以心靈的滋養、思想的啟迪、智慧的開啟。 陳嘉庚先生一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深懷愛國之情,堅守報國之志,“嘉庚精神”激勵和感召無數像我這樣的海外游子關心祖(籍)國的前途命運。作為一名海外嘉庚學子,在過去艱難創業時,我始終以陳嘉庚先生強調的“誠毅”二字為創業做事的基本準則,“嘉庚精神”深深影響著我。這種精神是校主陳嘉庚先生留給每一位廈大學子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海外華夏兒女景仰的高貴品格。 我的故鄉福建,是“萬里茶道”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福建省的紅茶、烏龍茶深受很多澳大利亞民眾喜愛,我在澳大利亞生活25年,仍然鐘情于家鄉的烏龍茶。我覺得,無論自己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有一杯中國茶,便能緩解我的鄉愁。 早期在澳大利亞,我推介中國當代藝術,助力中華文化的傳播和傳承。近年來,我在海外依然繼續努力推動中華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倡導廣大華僑華人、校友主動融入和回饋當地多元文化的社會。同時,積極為澳大利亞同中國特別是福建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牽線搭橋,共同推進中澳兩國的官方與民間友好交往和兩國經濟更好發展。去年,我參與推動了福建省與澳大利亞經貿合作對接會在悉尼成功舉辦;如今,中秋博餅活動已成為廈大校友及澳大利亞閩籍華人歡度中秋佳節的一個保留節目。每年我們還會舉辦閩菜比賽,最近還舉辦了“武夷山水 走進悉尼”活動。 未來,我希望通過更多不同形式的活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強化海外華僑華人的歸屬感、認同感。 新加坡萬基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僑聯青委會委員柯鴻景: 在新時代,“嘉庚精神”依然熠熠生輝,它是我們華僑華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我們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勇于擔當,不斷追求卓越。 我一直將“嘉庚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海外,我積極參與教育投資和各類公益活動,尤其是教育捐贈領域,希望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為祖(籍)國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從2001年開始,我就深入參與各類教育捐贈活動,支持家鄉和新加坡的教育事業。記得在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我迅速行動,籌集抗疫物資支援廈門,為抗擊疫情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我也多次為自閉癥學校籌集善款,組織志愿者活動,為這些特殊的孩子提供更多的關愛和支持。 在推動中華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方面,我同樣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比如,我將新加坡雙語教育國際化幼兒園帶到中國,讓更多的孩子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同時,我也努力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新加坡,促進兩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時至今日,“嘉庚精神”彰顯了“愛國擔當、團結奉獻、誠毅創新”的時代價值,它鼓勵我們不僅要熱愛自己的祖(籍)國,還要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以“嘉庚精神”為紐帶,海內外華僑華人可以在經濟方面,共同探索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推動雙方在貿易、投資、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深入合作;在文化方面,加強文化交流與互鑒,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此外,還可以加強雙方企業的誠信合作,共同打造品牌,并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進行探索與合作……通過這些努力,我們可以更好地凝聚海內外華僑華人的力量,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