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短情長!陳嘉庚書信里的教育家精神
2024-09-11 08:43:20? ? 來源: 集美大學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紙短情長!陳嘉庚書信里的教育家精神 陳嘉庚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先驅之一,秉承“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理念,一生致力于推動中國教育事業發展,展現中國教育壯闊發展的歷程。 近期一批收藏于檔案中的四十多封陳嘉庚先生親筆書信(注一)得以發掘。這批陳嘉庚寫給集美學校和教育事業襄助者的書信,時間跨度長達25年(1932-1957)、字數近3萬字,彌足珍貴。咫尺素箋,見字如面,一封封“嘉”書,跨越山海,承載著深愛與鼓勵,寄托著希望與惦念。紙短情長,字字句句記錄了一位“百年巨匠”、教育大家的上下求索,映照出“前半生興學,后半生紓難;是一代正氣,亦一代完人”的赤子初心、家國深情。 “我自來志愿與共存亡”: 胸懷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 “先生”之“大”,在于大情懷和大境界,有為國為民的大擔當;“先生”之“先”,在于先知,更在于先覺。與其他教育家不一樣之處在于,面對國勢日蹙、民不聊生的舊中國,陳嘉庚以“實業救國”引領“教育興國”的強國初衷,開啟中國近代個人倡辦教育風氣之先,給中國社會轉型以脊梁般的經濟和教育支撐。 在“九一八”事變后的1932年7月17日陳嘉庚給集美學校校董葉淵寫信,要求師生堅持“義當效死前鋒”的“國民天職”和“良心”,與“我之無限大仇”的“暴日(寇)決裂”“絕無相當之表示而反與之親善,搖尾乞憐,認賊作父者”。 在“日賊野心妄思大陸吞并主義”的1937年7月15日,陳嘉庚給集校校董陳村牧寫信:“緣我政府財力薄弱,戰事一開……全國教育費更為可慮”, 堅定承諾:“本校經費大部分由洋供給”“余當極力墊補也”,不會“阻礙來學期進展之希望”! 在多封信箋中,陳嘉庚說到:盡管63歲的“自己二三年來血氣衰退……如執此簡便鐵筆,常常手與心違”,但“每念先到梓里”“莫非為廈大事與本校計”;教導師生在國難之時,“務希堅持毅力,勇志鎮定”“勉勵勤奮”“鎮定勇膽”,加強“國家精神、復興民族之貫[灌]輸”;要心懷“國之大者”,關注“人民比客年(注:去年)生活如何”,勤學報國“冀可減少民生痛苦”。 陳嘉庚先生(3排中)與集美學校師生合影(1940年) 1953年4月1日陳嘉庚給曾任教于集美商業學校、時任集友銀行上海分行經理的邱方坤寫信,商談將自己“在洋樹膠”“分得之利盡數匯來”,“母利二百余億元(注:幣改前幣值)茲已支出去半數矣”,“(學校)舊觀亦已恢復”。先生傾訴說:“我在洋景況二十余年來,辛苦萬狀,勉強支持集美學校之存在”,但仍以“無我”的境界“傾資興學”:“(財富)由我手來,由我用出了。我自來志愿與共存亡,不負初衷而已耳”。 對自己傾注40年心血的集美學校,陳嘉庚在其他信中表示:“若不幸出于意外,不能支持,許時則送交政府接辦,問心亦可無愧”。在長達67年的時光里,陳嘉庚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立志一生所獲財利”,將自身創造和籌措而來的巨大財富,“概辦教育,為社會服務”,與民族復興同向同行。 “義務之精神,教員應兼備”: 陶冶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 教育家精神的道德情操要求教師不僅是智慧的“經師”,更應做好典范的“人師”。陳嘉庚堅持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傳,臻于人格的完善與境界的開拓,追求人生意義的生成與澄明。 在“遭此全世界不景之遇”最嚴峻的時刻,1932年6月18日陳嘉庚在給葉淵的信中說到:“集美為義務學校,負有半義務之性質。在鄙意,義務之物質,弟個人血汗負擔;義務之精神,教員應兼備”,“深慶全校教職[工]能實踐為期”,要求廣大教師恪守職業道德的自覺。陳嘉庚不顧“個人之落魄”“盡行破產”,決然“誠意辦學”。寧可自己“至形焦灼”,仍以“客年廈大賣地之項”墊付學校經費,“何至于苦之教職?”他“函告廈大并集美:切不可輕棄”,在困難面前,“萬萬不可過于畏怯”,“摧殘”教育,“蓋(學校和教師)大眾所瞻、模范社會,尤當以身作則”,要主動承擔起為國育才的使命。 1933年是集美學校建校20周年,5月8日陳嘉庚致信葉淵,對校慶《紀念刊》上林選青翻譯自德國人寫的《中國之思丁列司》表達異議。他認為文章將自己和時稱“德國最優秀的企業家”胡戈·斯廷內斯(Hugo Stinnes,今譯)相提并論,是褒揚過譽,“恐不如是耳”;對校費的籌措,謙虛表示自己雖“空空如洗”,但文章忽略其他捐贈人的貢獻,“其錯誤更甚”,“乃不我諒”。 陳嘉庚在大田慰問集美職業學校教師(1940年11月14日) 1941年春,內遷的集美學校進入最困難的時期。陳嘉庚1920年代設在廈門專司集美學校、廈大經費匯兌兼錢莊的“集通行”也內遷安溪并清盤。2月9日、3月13日、4月19日,陳嘉庚接連致函陳村牧,對支持過學校事業、但已流離失所的儲戶鏗鏘承諾:錢一定要還!他以包括將“參政會每月350元”“電匯交集通弍萬元”等各種方式兌付:“對集通在款可以分還之。凡諸有利息者,尤要先還,如慈兒院或其他是也”;“將集通在戶凡可還者,應盡數找還之”;“存戶不拘有無利息,概行清還為要”“若債戶未來領……按可存之款可寄妥銀行生息”。有這樣“誠信果毅”的“校主”成為道德榜樣,有這樣為人師表的“大先生”率先垂范,師生們怎么能不以德立身、立德樹人,達到自我精神信仰與教育信仰的統一? 陳嘉庚先生在安溪校舍與抗戰內遷的集美學校教職員合影(1940年) “能實益青年生計與出路” 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教育家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豐富學識、涵泳學養,以自我學術造詣啟迪學生智慧。陳嘉庚謙遜向學,善于更新育人理念、轉變育人方式、精進育人本領,回答了“怎樣為師”的育人之問與成己之問。 1937年6月6日,陳嘉庚寫信給獲聘不到一個月、剛剛從新加坡分別的陳村牧。急切說道:“現距開課短促日子”“先生應與同志等君切實調查并往江浙等處考察一回,作春季招生之籌備為至要”。陳嘉庚對助力國之“根本”的集美農林學校最為關心,“請注意農林之發展……實事研究試驗,為將來教導農夫之實益,切切不可……作種植營業之性質”。 陳嘉庚對當時學校招生“競爭”態勢展示寬廣胸襟:中學科、商科“此兩科到處許多??梢允杖荩凑猩?,本校以義務犧牲,凡無須本校收容者,本校應讓之避之,萬萬不可事競爭為宗旨?!彼谩拔髡茉疲寒敒槿四7?,勿模范于人”,表示“師范校、水產校、農林校,乏人可辦,我負責而辦之”,辦教育“就是無他人可能辦到,而本校應負職責,不計困難而提倡辦之”。陳嘉庚還加著重號寫下豪邁的話:“其原因無他,當取在吾閩南最需要之學科,能實益青年生計與出路是也”! 集美農林學校校舍樓額匾(1937年) 在陳嘉庚的眼里,以生為本、以教育質量為本,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校“復興”“恢復名譽”。6月15日信中陳嘉庚叮囑思考“職業教育應如何悉心倡辦,向江浙等處調查有無可以借鏡”;指出重在師資,校舍“最重在精神不在外觀”,“希注意籌備及覓聘教師耳”;提出“南京金陵農校辦頗好,故多方探聽介紹,料無難聘(校長和教師)”。 8月3日來信則專門探討僑生教育。由于陳嘉庚鼓勵僑生回國就學,上門領取免費上學“介紹書”的學生達眾多,且多“擬入農林者”。但陳嘉庚看到“其立意未必將來服務此業”,“況僑生卒業多,欲南來無益”。為實現人盡其才,要考慮“梓里農業以閩南農事切需之人才用,及本校艱難之造就,萬萬不可不切實打算,期人人有實益”,陳嘉庚根據“梓里貧生之多,要考配合格之生”,要求學?!白⒁庖员镜厣鸀橹兀魞S生萬萬不可作情濫收,至荷至要”。陳嘉庚以躬耕踐履、道法合一的教育智慧與態度,達到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的效果。 “萬萬不可株守不化也”: 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 教育總是與特定時代發生關聯,反映時代潮流,并推動時代發展。教育家是站在教育改革發展前沿、致力于解決教育問題的開拓者。陳嘉庚總是以直面問題的非凡勇氣探索教育救國之道。 1937年6月30日給陳村牧的信中,陳嘉庚開創性地提出學校改革發展的戰略:“余并希望新年來可否加辦一科——工科”!他以實事求是又勇于嘗試和探索創新的科學態度提出:“所倚賴者,先生與諸同學、同志。如葉維奏君等經有在洋經驗,宜善體鄙意,集思廣益,極力向諸實業科求為本校特出路,經辦他人之未能辦為至要。若工科一門,得覓有頭緒,來年可以開班者,則本校便有農、商、水、工等校,其聲價與實益毋須再贅也”。 陳嘉庚提倡開辦“工科”的信函(1937年6月30日) 針對創辦工科的困難,陳嘉庚激勵教育團隊篤志、篤學、篤行:“余之責成先生等本校擬辦工科及農林等,求實發展,其困難決不至如十余年前乏才之苦,務希虛懷立志,極力變更新的科目,萬萬不可依倚容易辦到師、中二科之株守不化也。”該信中以舍我其誰的使命感,與時俱進探尋教育規律,形成獨特的“本校此后應抱定宗旨”,提出“政府及私立未能辦者,或無人辦者,雖如何困難,本校應當注意負責干辦之,萬萬不可畏難弱志,至為緊要?!?/span> 7月9日,陳嘉庚咨詢專家意見后就興辦“工科”提出進一步思考:“現下先極力整頓農、水二校。若工科,須待已興工廠作罐頭之后,再興辦工業”,因為“水校要擴展至能開罐頭廠,實非容易。蓋內海之魚鮮可造罐頭者,就有少可,亦乏消[銷]路?!标惣胃龑嵶C道:“罐頭魚最通消者,就是青麟魚一味。然該魚非內海所產,而須大資本大只船,更非學校所合辦到也”。同時從培養人才的角度提出論證:“工科不在作罐頭之工程,如作罐頭何須工校學習數年?”“既不曉閩中最需用何項工校出路,而必設教之科?” 陳嘉庚先生與集美水產航海學校畢業生合影(1951年) 1957年4月28日陳嘉庚致函邱方坤,商談潮汐發電站事,其為改善學校教學用電而首創。他先“請教廈門電機師,云須辦變壓器”,后“始知電燈廠之發電機不合用變壓器”,就以謙虛的態度糾正失誤并退貨,“須賠多少費亦可;再不可,必須承受者應當勉受之也”。陳嘉庚以洞悉現代教育真諦的敏銳感知,勇于求是創新教育實踐。 “計造將來千萬人幸?!保?/span> 常修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 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教育家面對一個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學生,需要用生命“紅燭”播撒光亮。陳嘉庚弘揚教育家精神尊重、關懷和仁愛的人本性,以愛育愛,用愛傳愛。 1937年6月15日陳嘉庚致信陳村牧,明確提出:“本校要求代表閩南大眾貧生出路,計造將來千萬人幸?!?!面對廣大無學可上的“貧生”,他說“初事無良好機關振作之學校,而我當負責提倡之、模范之”,“然后我再力謀全閩南他人未能幫之學校,而極力注意提倡之、創始之”。 在1937年的信箋中,陳嘉庚每次都在關愛學生。如6月6日談到減免學費:“(學費)水產、農林、師范概免……若貧生則免收”;如自己入股的義成公司有盈利或得到政府補助,下學期“學費一切均免、宿費亦然,師范、農林伙食均免……前時并收各費可免者,盡行裁去”。6月20日關切南洋的僑生“程度參差在所不免”“須補習”“須早日籌備一切并床具為要”。6月27日甚至就移舊料建農林校舍的“朝向”小事致信:“可從中視察地勢打算,如可向南者便以向南為佳。至不得已,切勿向北也”,對學生健康無比關愛。 圖片集美農林學校宿舍(1937年) 6月25日,陳嘉庚專門針對一位水產專業畢業生因實習船被售賣而提出疑慮之事致函學校。陳嘉庚向學生們“宣告”:實習船“集美第二”號“系售于江蘇省立吳淞水產校,而非售于商家者”,“該校原訂許本校學生實習,一視同仁”,學生不會因“乏實習漁船及沒有他船”無法實踐。同時澄清“須加開伙食等費”問題:“至伙食一項,如前約,既非學生自備,而為本漁船負責者,則與本校負責無殊……到時本校亦可負責該伙食費”,讓學生“可免介意”,安心上船實習。 集美學校水產實習船集美第二號 經濟狀況稍有好轉,陳嘉庚即增添對學生的“愛”。7月9日來信中說到:“逐月國幣五千元,系為最低限度,如無意外損失,則可加倍”“總之,每月按最高校費,由來年秋季起,以一萬五千元為預算,若余余力可以增加者,則作設備費,如擴充校舍及儀器等等”。陳嘉庚以對學生的滿懷關愛,提出讓學?!耙再|的方面之完備,為全國中等學校質與量之模范也!”陳嘉庚,這位手執燈燭的教育家,奮力地以愛的螢燭之火給學生以光亮,用大愛書寫教育人生! “為全南洋僑生之廣廈”: 樹立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育家精神是中華傳統師道思想的時代凝集,統整煥新。陳嘉庚以“兼濟天下、賡續文明”的宏大視野,培育具有歷史厚度、世界眼光、文化自覺的時代新人,回答了“為誰為師”的天下之問。 陳嘉庚主張“凡做社會公益,應由近及遠,不必騖遠好高”。他信中雖常提及“閩南”,事實上陳嘉庚是以全球視域、立足家鄉示范。1937年6月15日的信中,陳嘉庚對“經驗及招生之便利”“最有把握,最有同情”的師范科“無復活之希望”(被停辦)感到遺憾,認為“當時若無本校,則閩南及南洋教育安有如此發達”?他即放眼海外擴充教育“在洋招生”,“往緬甸、暹羅、爪哇、西貢、蘇島等處招生”“大約二百名加減”。 6月25日又說到:所推薦入學的貧寒學生“總是漳、泉二屬居多……不可為之幾縣占盡”,要根據“所要資格及能耐勞,又要分發多縣,俾日后卒業,方好分擔各縣之指導服務”。6月27日繼續說“須約略分配閩南各縣之生……俾他日卒業后,可以回去本縣服務”。7月9日陳嘉庚詳細規劃海外招生:“蓋僑生之眾,貧生乏別校可容,我又不分省界,故逐年按招百余名,至二三百名,實非奢望”。他以一己之力承擔僑生教育,“無論貧富子弟一律免費”,“為鼓勵僑胞愛國起見,而精神上收效”,同時推進集美學校的“國際化”:“本校不患乏路可進展,將來為全南洋僑生之廣廈也”。 陳嘉庚與集美財經學校畢業班僑生合攝于敬賢堂前(1955年) 陳嘉庚以世界眼光辦教育,善于博采眾長,美美與共。1947年3月12日他給自己的救命恩人、印度尼西亞愛國僑領黃丹季寫信,高興地說提供校費的“在馬來亞各小膠廠頗稱順利,如幸再有一年同樣景況,則集美全校舍恢復無難”。他更關注曾經避難的“瑪瑯市現住宅左鄰之教堂兼校舍,其向馬路之正面甚有美術建造,深愧集、廈校舍外觀之不及”,托黃丹季找“繪師者,請繪正面一兩間圖式”,準備日后用于集美和廈大新“黌宇”的圖樣,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1953年1月10日陳嘉庚給邱方坤信中對學校經費的海外來源提出安排:集友銀行設立“外匯基金”,“如運用得宜”則“集校免多支款”“于集校及滬行均受大益”。陳嘉庚以融通中西的開放胸襟,實踐著教育家深悟自我成長與人類恢宏事業發展的同頻共振。 陳嘉庚先生在集美華僑補習學校校舍工地(1954年) 150年前,陳嘉庚誕生于山水絕勝、鸞翔鳳集的閩海之濱集美; 130年前,陳嘉庚以格局宜大、眼光宜遠的情懷創辦悌齋學塾; 111年前,陳嘉庚傾資傾心傾力,用家國大愛云程發軔華僑教育。 “嘉”書短、情更長,今天重溫嘉庚書信,我們看到一位“社會活動家型教育家”百年樹人的獨特魅力,看到一座可資構筑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的高地。百年多來,陳嘉庚以“家國天下”超越“為稻粱謀”的“小我”,承擔立德樹人之責,將自我精神上升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使命,努力做培根鑄魂的“大先生”,引領推動社會進步與變革,臻于以文化人的弘道之境。陳嘉庚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情感與胸懷,細膩而溫厚,展現了一位教育實踐家的偉力。 陳嘉庚的辦學實踐以及教育業績,澤被后人,蔚為大觀,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陳嘉庚閃耀教育家精神要義的教育思想,必將成為推動教師躬耕教壇、筑牢教育信仰之基、補足教育精神之鈣、把穩教育方向之舵的內在力量,升騰為新時代強師報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精神之光?。?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SimSun;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32px; text-wrap: wrap;">廖永健 集美大學圖書館/集美校友總會陳嘉庚研究中心)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