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全方位關愛
2024-09-06 08:39:32?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廈門探索更多“工”字特色服務,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全方位關愛—— 傳遞工會溫度 構筑幸福港灣 東南網9月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鄧婕 通訊員 林依靜) “叮咚!您有一個新的外賣訂單!請及時處理。”早晨六點半,外賣騎手王洪超剛打開接單軟件,就收到手機提示音,來不及好好吃完早餐就匆匆出門。 如今在廈門,像王洪超這樣的新業態勞動者成為城市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何持續加強這一群體的權益維護,提供全方位、零距離的服務,不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更需要工會組織“娘家人”的關懷和愛護。 廈門市總工會以網約車司機、外賣配送員為主要調研對象,深入基層一線,到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中去傾聽呼聲、了解實情,一系列保障舉措不斷落實落細,一大批供戶外勞動者休息的“騎手之家”“愛心驛站”建成,一場場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如期開展,不僅讓新業態勞動者群體吃上“定心丸”,也為社會穩定發展系上“安全帶”。 建會入會優化服務 “現在我也是工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了!”日前,貨車司機趙志松在銀行窗口領到了工會卡,距離他在線提交申請只有不到30分鐘。 與傳統就業形態相比,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作節奏快、作息不規律、上班時間靈活多變。為破解這一群體入會難題,近年來,廈門市總工會依托“智慧工會服務平臺”,全面升級網上入會系統,進行入會流程算法優化,打破了傳統固定地點、固定模式、固定終端“三固定”的入會申請模式,讓職工隨時隨地在線辦理入會申請。 組織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是基礎環節,只有將這些勞動者吸引過來、組織起來、穩固下來,使工會成為這些勞動者愿意依靠的組織,工會為其提供服務才有更順暢的條件。 摸清家底是開展建會入會工作的第一步。工會與交通局、郵政局、市場監管局聯動,動態性排查新就業形態企業、勞動者人數,由各區工會和服務業工會落實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建會辦法。比如,對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個人依托平臺自主開展經營活動以及靈活就業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引導其加入工作地或居住地所在的鎮街(園區)、村(社區)工會和區域性行業性工會聯合會、聯合工會等;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觸網不足、流動分散等特點,暢通網上申請入會通道,方便其中的“指尖族”輕松入會;針對一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對工會了解不夠、黏性不強等問題,積極探索創新服務方式和保障舉措,以貼心服務拉近與勞動者的距離。 靈活的建會入會方式,最大限度地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吸引過來、組織起來、穩固下來。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全市符合建會條件的新就業形態企業1889家,職工68600人,建會企業1610家,會員62339人,建會率85.23%,入會率90.87%。廈門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率已超前完成2025年入會目標比例。 全國總工會三年行動重點推進的12家頭部平臺企業中,在廈的順豐、圓通、申通、中通、韻達、滴滴、貨拉拉、滿幫等8家已在廈門建會。 入會是基礎,服務是關鍵。成為工會會員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不僅可享受網約車司機驛站、共享司機之家的便利,以及網約車行業調解中心提供的法律援助,還能享受就業幫扶、醫療互助、子女暑托、電子書屋、文體活動、職工普惠等服務。 暢通糾紛化解渠道 快遞公司未經雙方協商擅自改變快遞攬收訂單激勵規則,如何拿回全額工資? 日前,思明區職工服務中心受理了快遞員羅某的投訴后“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幫助羅某收集相關原始證據等,申請勞動仲裁;另一方面指派調解員對勞動爭議仲裁案件進行調解。很快,快遞公司足額支付了羅某全部工資,羅某當即撤訴。 工會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關愛是否到位、維權是否給力,很大程度影響著這一群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來,廈門市總工會聯合市司法局、市律協舉辦公益法律服務行動,組建8支志愿服務隊,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詢服務。同時,積極參與廈門市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中心建設,派出工會調解員駐中心開展糾紛調解。 邦某因一次搬家任務臨時被客戶加了很多活,導致下一個訂單無法按時到達,客戶退單,但被平臺要求賠償,邦某向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中心投訴。 中心立即啟動“勞動監察+調解”的模式,安排勞動監察工作人員與調解員一同上門摸清公司底數,找到搬家公司負責處理糾紛的人員進行調解。因公司未實際產生全部損失,公司聽取了調解員的建議,按照實際損失扣除,剩余部分退還邦某,邦某表示非常滿意這個調解結果和調解效率。 有“雪中送炭”更有“錦上添花”,市總工會積極推動在新就業形態行業、企業建立集體協商機制,編印《廈門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民主協商操作手冊》,寄送并致函各行業主管(監管)部門,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新業態集體協商。目前,尊寶比薩(大黃象)已開展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永輝、樸樸、長富牛奶圍繞勞動報酬水平、勞動保護、職業發展、防暑降溫保障措施等方面已召開懇談會,順豐、京東行政方已同意開展集體協商。 能力培訓提升素質 如今的劉紅梅收入豐厚穩定,不用走南闖北奔波。這樣的改變要從職工學堂說起。 2021年3月,劉紅梅報名參加了市總工會職工學堂產康師課程。“當時我已經當了8年月嫂,精力已不如從前,想通過學習產后康復知識拓寬職業路徑。”劉紅梅說,職工學堂的老師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傳輸專業理論知識,教會她們根據產婦的生理和心理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案,幫助媽媽們解決產后恢復的問題。 系統學習和專業老師指導讓劉紅梅信心滿滿,結束課程后她做了一個決定:職業轉型,當一名月嫂導師。2022年,劉紅梅成立“舒麗姿”產康中心,至今服務過70多位產后媽媽。她說:“職工學堂幫助我實現了職業轉型,服務客戶我底氣更足了。” 新業態基層崗位入職“門檻低”,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加入,但缺乏職業規劃和社會給予的職業尊重和認同,也讓這個群體的流動率一直居高不下。幫助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做好人生規劃,增強職業認同,提升素質能力,是激發他們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最優解。 去年來,市總工會積極深化廈門職工“求學圓夢”學歷提升行動,推進產業工人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學歷能力提升改革試點工作,義務開辦2023年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學歷能力提升專班,今年第二屆學歷提升專班即將開始招生。針對這一群體相關專業知識缺乏、工作技能短板等問題,市總工會職工學堂還開展跨境電商、新媒體運營等“定制”技能培訓課40余種,2021年以來,參加培訓職工共計113840人次。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