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中央法務區廈門片區:法商同行 護航發展
2024-09-06 08:39:32?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海絲中央法務區廈門片區: 法商同行 護航發展 東南網9月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廖麗萍 林聞) “目前中心各項工作已基本準備就緒,預計在9月揭牌成立。”連日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仲裁促進中心(簡稱“仲裁促進中心”)發起人之一安壽志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籌備工作。 這是海絲中央法務區廈門片區建設的又一個重要成果。“中心的建設初衷在于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間的國際仲裁交流與合作,從而發出區域仲裁聲音,增強仲裁話語權。”安壽志介紹。 落地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全球首個代表處、在全國自貿試驗區首創發布臨時仲裁指南、出臺全國法務區首個專項人才政策、全國首創專注于跨境企業及家族辦公室發展的民辦非企業機構……成立兩年多來,海絲中央法務區廈門片區已引進各類法務、泛法務機構超900家,18家國內頭部律所在廈門設立分支機構,片區已受理國際商事海事案件2300多件,標的額超190億元,涉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如何為廈門城市發展提供有力的涉外法治保障?近日,記者走進海絲中央法務區廈門片區采訪。 先行先試 對接國際規則 安壽志是北京安杰世澤(廈門)律師事務所的負責人。作為最早一批入駐海絲中央法務區廈門片區的律師事務所,兩年多來,安杰世澤從法務區建設的見證者到參與者,律所結合自身優勢,從國際仲裁和國際法律服務領域建設切入,助力海絲中央法務區的法治建設和國際合作。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活動日益頻繁,也增加了產生爭議糾紛的風險。然而,在實際的糾紛解決過程中,又面臨著仲裁需求與仲裁話語權的不匹配、仲裁法律法規制定各異、仲裁實踐有所差異等問題。”安壽志告訴記者。 仲裁促進中心以民辦非企業單位為運營主體,在廈門市政法委、海絲辦、市司法局、廈門自貿委和有關機構的指導下,由中國和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國家的知名仲裁專家、專業人士等共同發起建設,將從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和增強專業優勢兩個方面探索創新。 “更加靈活多元的國際仲裁領域溝通交流,一定程度上也為后續廈門參與規則制定積累經驗。”安壽志表示。 建設海絲中央法務區是省委、省政府賦予廈門的一項重大改革創新任務。廈門通過打造自貿先行區和思明示范區,兩區互補疊加,在營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服務對外開放大局中探路先行。 自成立以來,海絲中央法務區廈門片區積極打造國際商事海事爭端解決優選地,先后設立廈門國際商事法庭、廈門涉外海事法庭,廈門仲裁委被納入最高院“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多元化解名錄,構建了訴訟、仲裁、調解有效銜接的國際商事海事爭端解決機制。 2023年3月,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海上絲路仲裁中心正式落地廈門。同年9月,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聯合廈門自貿委、廈門市貿促會、廈門市律師協會發布了全國首部臨時仲裁指南《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時仲裁指南》(簡稱《指南》),這是國內首部關于臨時仲裁如何開展的實踐指引。今年4月,相關專項政策出臺,對臨時仲裁服務最高給予20萬元補助,探索臨時仲裁服務“零”費用,大大降低企業來廈仲裁成本。 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副主任李虎表示,《指南》推動開展符合中國國情、理念先進、接軌國際、規范靈活的臨時仲裁實踐,努力打造具有示范效應的涉外海事商事爭端解決“福建(廈門)模式”,為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臨時仲裁實踐提供借鑒,促進臨時仲裁在我國的發展。 “發揮訴訟、調解、仲裁多元爭議解決的作用和優勢,是建設一站式平臺的關鍵所在。”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王承杰說。 越來越多接軌國際的探索在這里邁出步子。聚焦提升我國涉外審判的影響力與吸引力,廈門國際商事法庭于今年4月推出中英文版協議管轄示范條款,為國際商事主體在簽訂協議時選擇廈門國際商事法庭管轄提供示范和指引;作為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涉外海事案件專門審判庭,廈門涉外海事法庭入駐法務區后,打破了涉外案件由各庭室分散受理的傳統模式,發揮審判資源集約優勢,有效破解審理周期長、裁判尺度不統一等影響涉外海事案件質效的瓶頸難題,已為20多個國家和地區、500余家中外主體提供普惠平等、高效優質的海事司法服務。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