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精準服務送到百姓心坎上
2024-08-23 10:03:05?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精準服務送到百姓心坎上 廈門率先全國建立健全社會救助“一事一議”機制,惠及更多困難群眾 廈門日報訊(記者 翁華鴻)城市的發展,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座城市要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不僅要鍛造自身長板,更要補齊民生短板。在廈門,越來越多的群眾通過民政工作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廈門市民政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改革之舉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多項創新性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其中,率先全國建立健全社會救助“一事一議”機制,及時解決特殊個案問題并適時推廣經驗,穩步推進低保等社會救助擴圍增效,真正做到將利民政策、精準服務送到百姓心坎上。 今年2月底,民政部公布2023年度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優秀案例名單,市民政局提交的《創新形成“點線面”工作法,穩步推進社會救助提質增效》順利入選。近日,民政部、財政部聯合印發《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方案》,廈門成功入選。這是我國社會救助體系改革的一次重要嘗試與突破。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此次試點為契機,不斷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保障體系,持續提升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水平,力爭為全國全省社會救助領域改革貢獻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廈門經驗”。 創新推行“一事一議”機制 讓社會救助更加精準 “要是沒有政府的幫扶,我們一家人早就撐不下去了!”談及弟弟王某得到民政部門及時救助的事時,王某的哥哥感慨萬千。 集美區后溪鎮75歲孤寡老人王某,在接連摔倒骨折后生活無法自理,且醫療護理開支大。然而,由于王某每月有2600元被征地農民養老金,暫時無法被認定為救助對象,親人也存在無力照護的實際情況。 市民政局通過四級疑難問題研判,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按照困難群眾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在王某自愿將被征地農民養老金上交給財政的情況下,將其納入特困集中供養范圍,及時有效解決王某的生活困難和無人照護問題。 近年來,市民政局將“四下基層”工作方法融入社會救助全流程、各環節,創新推行“一事一議”工作機制。此工作法專門來解決社會救助政策在落實過程中遇到的特殊情況,如群眾因重病、重殘、重大變故等特殊困難情形,卻不符合現行救助政策時如何精準幫扶。去年以來,廈門運用“一事一議”下基層研判疑難案例20次,研究解決疑難問題66例,讓利民的政策惠及更多困難群眾。 經驗做法轉化為普惠政策 穩步推進社會救助提質增效 徐克是市民政局社會救助和慈善事業促進處處長,他每天奔波在救助困難群眾的路上。他喜歡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對于不能在現場第一時間解決的問題,一一記錄在本子上,再想方設法研究解決。 徐克的本子上就記錄過海滄區東孚街道村民胡某夫婦女兒小胡的救助過程。小胡被確診為罕見病戈謝病,需終生使用一種特殊藥,每年購藥費用近百萬元,且治療用藥大部分超出醫保范圍,單論收入胡某家不符合低保條件。 市民政局通過“一事一議”機制,立即按政策啟動“救急難”程序,由區民政局先給予胡某一家臨時救助金5.8萬元。民政部門還發動社會捐贈,募得80余萬元,并協調醫藥公司對小胡的藥費給予價格上的優惠。結合當時政策的實施情況,還制定重病患者單獨享受低保的政策。新政實施后,小胡因病致貧被單獨納入低保對象。 小胡只是市民政局社會救助工作的一個剪影。走訪廈門鎮(街)、村(居),深入一線解決“疑難雜癥”,是徐克和同事們的日常工作。近年來,他們推動解決疑難問題的多個案例被省民政廳推廣,助力廈門困難群眾保障標準保持全省首位、全國前列,低保對象連續3年增長率達10%。 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市民政局及時提煉典型經驗做法,將覆蓋面廣、涉及內容全、有示范性和指導性的案例形成可復制模式向全市推廣,并作為政策補充依據供基層學習借鑒,在此基礎上,適時將成功經驗轉化為輻射全市的普惠政策。據悉,近三年來,廈門市已先后從23個方面降低準入門檻,不斷完善困難群眾分層分類,穩步推進社會救助提質增效。 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數據賦能社會救助“連線擴面” 走進同安區蓮花鎮低保戶老葉的新家,一家三口圍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桌上幽雅清香的鐵觀音茶香彌漫整個客廳。自從搬進重建后的新房,這一家人的心中充滿了踏實和安寧。未成想,一年前這一家三口還生活在一座年久失修的老土坯房里。 老葉年老喪偶,兩個兒子精神異常。得知這一情況后,市民政局、同安區民政局和蓮花鎮立即組織召開“一事一議”專題會議。會議決定,老葉繼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市、區民政局會同蓮花鎮民政、住房、人社等部門,協助老葉一家申請住房改造補助,提供施工隊伍和建材運輸等支持,幫助老葉一家搬進重建后的新家。 老葉一家生活的改善,不僅僅因為“一事一議”機制,還得益于民政部門的動態監測系統。蓮花鎮開展年度復核工作時,社會救助協理員小沈通過大數據比對,發現老葉低保認定標準存在異常,才有了這后續一系列的救助措施。 如何在第一時間發現困難群眾,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是社會救助的一項重要工作。去年來,市民政局依托智慧民政平臺,建設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先后對接公安、人社、醫保、稅務、殘聯等30個部門54個信息接口。平臺從家庭人口、健康狀況、財產狀況、收入情況、支出情況等5個維度,圍繞漏保、錯保風險點,優化因病、因殘、因死亡等預警指標24項。 民政部門還動員7036名社區網格員、11772名社區工作者及廣大志愿者、企業愛心人士等,在日常照護、探視巡訪、結對幫扶中,主動發現困難群眾,因人施策多元幫扶。同時,組織社會救助協管員、協理員開展“敲門行動”,常態化入戶摸底排查,對系統預警對象、重病對象、新辦證殘疾人等重點核查比對,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人”。近三年來,全市累計新增低保人數14950人。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