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金沙書院:精工細作,對話傳統與現代
2024-06-27 09:13:55?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由建筑大師王澍操刀設計的金沙書院煥新升級,高超的建筑工藝,讓這座承載著悠久歷史的書院,以全新的姿態和面貌迎接八方來客—— 精工細作,對話傳統與現代 多種建筑工藝疊加下,呈現出具有閩南紅磚印記的金沙書院大門。 金沙書院凸顯“重山疊院”設計風格。 東南網6月27日訊(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黃星榕 文/圖) 土黃色紋理粗糙的夯土外墻,具有隔熱保濕、降噪、防輻射的多重性能;經過閩南傳統煅燒工藝焙燒的紅磚在外墻上漸變排列,從下到上顏色由淺入深,仿佛升騰跳動的火焰……近日,金沙書院在廈門海滄正式落成。這座承載著悠久歷史的書院,以全新的姿態和面貌迎接八方來客。 除了金沙書院本身的歷史及文化價值,由建筑大師王澍操刀設計的金沙書院建筑工藝本身也值得關注。 “這家書院的建筑結構和光影也太美了吧!”周末,不少市民前來金沙書院拍照打卡,并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個人寫真筆記、參觀后的審美感悟等。夯土墻、紅磚、條石、木頭、竹子和三合土等自然原生材料的組合,書院巧妙地將閩南傳統建筑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讓整個空間都充滿趣味,既“高大上”又“接地氣”。 閩南民居遇上現代設計 王澍,國際頂級建筑大師,普利茲克建筑獎(建筑界的諾貝爾獎)首位中國籍得主。在設計金沙書院時,他腦海中隱隱浮現“重山疊院”四個字,并以此為設計概念,回應海滄的山海與閩南紅磚厝宅院形制。 從概覽圖上可以看到,在海滄區東南航運中心、海滄區政府等現代風格明顯的建筑風貌之中,金沙書院這抹閩南古厝的紅,仿佛印在現代畫軸上的一枚紅章,開啟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在設計之前,王澍考察走訪了多處閩南傳統民居。具有宋代遺韻的雙曲面,屋頂上形為鯤鵬展翅的燕尾脊,房梁處的木構猶如翅膀的骨骼……種種精妙細節,讓王澍在欣賞的同時,開始思考如何將閩南傳統建筑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我希望大家在金沙書院的每一處角落,都能找到與閩南建筑的某處似曾相識的感覺”。 然而,出現了一個困擾王澍的問題:閩南民居的美在于“小”,而金沙書院最終的用地面積為14768.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4450.12平方米,怎么將其在放大的同時又不失美感呢? 試樣、實驗、做高質量的原創樣本?!敖鹕硶赫w設計‘以古出新’,融入山體、海浪等多重聯想,讓整體建筑融入遠山與城市?!蓖蹁诜窒頃辖o出了答案。 在工藝上,選用夯土、紅瓦、紅磚、原木等傳統建筑材料,采用梁柱、斗拱、飛檐、漆藝等傳統建筑技藝進行重構,在整體結構上以四重院落作為主體形態,形成高低起伏的五重連綿屋脊,形如海浪與群山。 在施工中,金沙書院項目所有特殊工藝都需要經過小樣—大樣—工程樣板—主樓施工等幾個步驟,各類特殊工藝需經過團隊認可后方可進行大面積施工。 此外,在實用性上,王澍提倡書院除了傳承文化價值,在不開放的時候,也要最大限度為居民提供城市生活的空間。 “我在設計的時候,就會設想這個建筑里會發生什么事兒,然后你就設計一個空間,等待這件事情發生。”在王澍的設計藍圖中,廣場上的窗臺加了足夠寬度的橫木,市民路過這兒可以把它當作桌臺喝喝咖啡;人們可以在屋頂的露臺遠眺山海,也可以在寬闊的長廊茶歇、游憩,前面的廣場也能承辦不少市民文化活動—— 正如他設想的那樣,在6月21日書院開放之后的周末,書院舉辦了漆畫展、戲曲沙龍、兒童朱砂啟智的“盥洗禮”、兩岸兒童共繪百米長卷等活動,讓建筑“活”起來。 空杯心態完成挑戰 “干不了!完全干不了!這些要求想達到,你們自己干吧!” 2020年的春天,饒先俊在洽談室里聽到甲方傳達對夯土墻、條石、木紋肌理清水混凝土等特殊工藝的施工要求,干了10多年建筑的他只覺得是天方夜譚。 心生退意的饒先俊走出門的時候完全沒想過,自己還會和金沙書院這個建筑項目再有什么交集。 金沙書院外墻大面積的條石砌體,按王澍的要求,石材外露面面層凹凸質感要控制在1厘米以內,并保持鑿痕硬朗的感覺。 幾天后,饒先俊再一次收到邀約?!八麄冇幸痪湓挻騽恿宋遥骸还芤郧澳阌卸嗌俳涷?,現在開始你得以空杯心態來學習交流?!别埾瓤≌f。 于是他放下畏難和排斥心理,成了金沙書院項目特殊工藝技術負責人,開始潛心研究技藝。 “一開始我們打出來的石頭面層凹凸質感都是2至3厘米,完全到不了1厘米的標準,報廢了好多材料,幾乎沒有工廠敢接活?!爆F今再回看當初令他徹夜難眠的“卡脖子”制造難題,饒先俊在越過了這重關卡之后講述起來只有滿滿自豪,“既然花了這么多代價,我們必須得把它做出來!” 饒先俊和團隊成員一起上陣,用手掌撫、用耳朵聽、用鏡頭錄,潛心感受石頭的“脈搏”,努力把間距定位、敲擊力度、打鑿工具等變量控制好,用科學的方法把“不可控”變成“可控”。 在一次次拼盡全力達到要求的過程中,饒先俊團隊經過日日夜夜的苦惱、試驗、切磋、琢磨,在金沙書院竣工的同時,收獲了7個實用型專利。 和王澍老師的合作已經完成,但在施工過程中收獲的經驗和技法,卻永久地留在他們身邊。 “加壓合并夯土墻解決夯土裂縫問題、木紋肌理清水混凝土配比……可以說,這是我職業生涯遇到的最大一次挑戰,但是收獲也是最多的?!别埾瓤”硎尽?/span> 一處處建筑工藝上的挑戰與完成挑戰,成百上千場失敗又成功的試驗,一次次心態的打擊與重建,最后,天才設計與卓越團隊雙劍合璧,成就了金沙書院這座文化交流傳播與建筑藝術審美兼具的文化綜合體。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