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展山海新顏 享宜居城區
2024-06-04 09:32:06?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關鍵詞 污染防治 建設智慧水利平臺 便利污染源監管排查 洪塘公園是海滄“最美池塘”,園內水草豐茂,景色宜人。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水質差,味道重,是人人嫌棄的大泥潭。轉變得益于社會化管養模式的建立和運行——通過搭建凈水生態平衡系統,以小微水體內源治理思路,將河湖管理保護的觸角延伸至村居最末端。此外,天竺湖生態補水工程也運用該模式,為全市公共類池塘社會化管養提供了治理樣板。 雖然轄區河湖水質持續向好,但海滄區治水的腳步未曾停止,且不斷突破創新。比如,海滄區建設智慧水利平臺,讓入河排口巡查監管和污染源溯源排查更加便利,去年該區共完成13個超標入河排口整治。得益于科技力量助陣,過蕓溪在全市率先完成生態清潔小流域創建,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呵護“廈門藍”,海滄同樣下足功夫。2023年,海滄區扎實推進城市揚塵“點題整治”,完成6家儲油庫、18家加油站安裝油氣回收治理任務,以及11家企業簡易低效VOCs治理設施、VOCs無組織排放排查整治工作,2023年共減排揮發性有機物388.15噸、氮氧化物44.79噸。 美麗海灣,是海滄的生態名片,離不開精心的呵護。2023年,海滄區積極開展海滄灣“美麗海灣”創建工作,累計巡查入海排口968個次,海滄湖、馬鑾灣水質明顯提升;落實海漂垃圾常態化清理保潔,海漂垃圾整治工作滿意度100%。 開展“一住兩公”用地調查、推進新污染物治理、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2023年,海滄區凈土工程同樣取得明顯成效,2個地下水省控點位水質均達到考核要求,危險廢物處置利用率、醫療機構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監督檢查覆蓋率、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均達到100%。 關鍵詞 生態宜居 市容環境持續美化 提升人民幸福感 白色沙灘在腳下延展,紅樹林隨著微風搖曳,在水面上暈開層層漣漪……走在鰲冠海域岸線上,一幅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的圖景映入眼簾。2023年,海滄區全面完成該區域岸線和生態綜合整治工程,沙灘及紅樹林落實常態化管護,自然岸線保有率達6.68%。 除了對岸線進行整治,海滄區還抓緊抓實森林資源保護培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林業產業發展,2023年共造林綠化1189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28.43%;劃定林區網格152個,實施專人管護。天竺山景區獲評國家級自然教育基地、福建省森林康養基地。 在加強人居環境整治方面,海滄更是注重“精雕細琢”——完善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建成25座生活垃圾分類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城市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累計完成正本清源改造65.81平方公里,1月-12月建成區雨污分流考評綜合成績排名全市第一;市容環境持續美化,新增(改造)園林綠地90萬平方米,建成5個高顏值“口袋公園”,有效提升宜居舒適度和人民幸福感。 鄉村生態振興邁出堅實步伐。2023年,海滄區大力推動鄉村產業融合升級,共推進37個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同時,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率先全市完成耕地恢復167畝,超額完成年度糧食生產任務;完成錦里村中級版“綠盈鄉村”提升任務,落實25項農村建設品質提升年度重點工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100%。 點擊 海滄區生態文明建設碩果累累 ●2023年,海滄區綠色智慧港口建設打造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踐案例、企業探索構建減污降碳協同創新長效機制被生態環境部作為典型案例推廣。 ●垃圾分類宣教中心被住建部授予2023年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基地。其中,“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資源化智能分選利用”技術入選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無廢城市”建設先進適用技術匯編。 ●海滄街道漸美村被農業農村部授予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