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 福建日報廈門觀察 > 正文

到集美青山綠水間 體驗一把“向往的生活”

2024-05-30 09:28:41? 作者: 田圓?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村企聯動

以點帶面助推共同富裕

溪中流水潺潺,岸上郁郁蔥蔥,隨手一拍都是自帶“濾鏡”的美景……不久前,一組油菜花田的照片頻頻出現在社交平臺上。和油菜花田同時抓住人心的,還有全長4.8公里的“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生態景觀動線,這條動線覆蓋溪西村、頂許村、東輝村、李林村等4個示范村,上接田李溪、東李溪,下連后溪溪到杏林灣水庫,滿足周邊2.5萬名居民出行和休閑需求,吸引了眾多游客來開展鄉村旅游和生態研學。漫步其中,人們都忍不住感慨:“集美真‘水’(閩南語‘美麗’的意思)!”

“這片油菜花田原為雜草灌木叢地,去年12月進行改造復耕后開始播種油菜花。本次油菜花花期持續了一個月左右,目前,油菜花田花期已結束,我們會在這片區域種上向日葵,不久后又將是具有觀賞價值的新農業打卡地。”廈門市集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當前,灌口鎮李林村已完成正本清源工程和集鎮試點建設,深化創建“美麗庭院”,推進建設“綠盈鄉村”,重點圍繞形成優質產業聚集、推進村企聯動共贏、落實耕地保護等方面開展工作,打造政府“農”字政策落實的有力抓手。

最近幾天,李林村“湖畔庭院”休閑農莊的老板杜秀娟正在進行著正式開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周永健也與她多次溝通,商量周邊場地的布置和承接游客的細節。“過去,李林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于租金和傳統農業,只有因勢利導的轉型,才能‘自我造血’,更有出路。”周永健表示,通過到杭州學習“強村公司”等模式后,村“兩委”從村民本身和村集體利益出發,“摸著石頭過河”,通過支持村民打造“美麗庭院”,發揮本村資源優勢,在承接市民游客的休閑娛樂活動的同時,也可以為本村村民提供“家門口”的就業機會,實現個人與集體利益的雙贏。

這是集美區探索“村集體+國企+合作社”共同建設美麗田園模式的縮影。集美區委鄉村振興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嫁接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建設,以點帶面推進農業招商,有效助推集生態宜居、田園風光、文旅休閑于一體的精品示范村的打造。

飽滿誘人的當季水果蔬菜離開田間地頭,被“下鄉”的客人們帶回千家萬戶;零散閑置的村集體用地,在開創先河式的一次性打包開發后,被建成廠房、商場或寫字樓,為鄉村振興拓展新空間……一件件可觸可感的民生實事,換來了村民們的笑靨。

搭建平臺

“新村民”大顯身手

每到周末,集美區后溪鎮后溪村城內社熱鬧非凡,來自周邊地區的一撥又一撥游客來到這里,細細品味這個閩臺文化濃厚的特色村落。

后溪村是全國文明示范村,坐落于其中的城內社擁有對臺交流基地“閩臺小鎮”、對臺民間信仰點霞城城隍廟等豐富的對臺資源,閩南文化底蘊深厚,兩岸共創歷史由來已久且成績顯著。近幾年來,說到城內社,很難繞過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是來自臺灣的一群年輕人,以城內社為實踐基地,帶領兩岸青年走進鄉村,開展文旅融合、空間改造等活動,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向兩岸青年傳播城內社的風俗、村史和美食。

“你應該想象不出我們眼前這座小院以前的模樣。”如果不是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負責人吳炳璋拿出對比照片,記者很難將眼前清新文藝的布局風格與過去村里閑置房屋的舊貌放在一起。2022年,在臺灣青年團隊的精心打造下,這座庭院搖身一變,有了新的身份:兩岸大學生鄉建鄉創實訓實踐基地。

吳炳璋來自臺灣臺南,2018年來到廈門創業開了5家早午餐店,卻又因疫情悉數關門。機緣巧合,他加入了聚融壹家臺灣青年雙創基地。正是這次集美相遇,吳炳璋在廈門創業的視角轉換到了鄉村振興領域。在城內社的這三四年間,臺灣青年團隊一起用新媒體方式挖掘城內的“村風”“村史”“村食”“村歌”,與“鄉音、鄉禮、鄉趣、鄉廚、鄉食”為主題的農旅路線理念相輔相成、不謀而合。鏡頭下,他們跟著村里的阿嬤學做紅龜粿;記錄著這里的人文歷史與傳統民俗——霞城城隍廟、非遺傳承項目五祖拳、宋江陣……城內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讓他們感受到了同根同源的牽掛,而他們的《城內之歌》也因此在四方唱響。

“兩岸青年以文化為紐帶,讓許多文創創意在城內社落地,大大豐富了后溪村的旅游資源。”在后溪鎮后溪村黨委副書記黃宇星看來,讓后溪村城內社鄉村旅游形成產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來兩岸青年齊心協力,用文創點綴村落。

以文創促進旅游發展,是集美區借力兩岸青年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的舉措之一。坐擁兩個臺商投資區的集美區,轄內臺企多、臺商多、臺青多。近年來,集美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探索兩岸青年助力鄉村振興新模式,全力打造兩岸鄉村振興合作基地,為兩岸青年創新創業搭建平臺,引導兩岸青年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顯身手。

近年來,集美區更是通過與兩岸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進懂技術、懂管理、懂營銷的臺灣高素質人才加入“高校產業技術聯盟鄉村振興顧問團”,帶領更多兩岸青年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鄉村產業培育、文旅文創等鄉建鄉創項目建設,已陸續實施了“村智計劃”“村young計劃”“村浪計劃”等臺灣青年助力鄉村振興項目。在兩岸青年的思想碰撞下,眾多兩岸青年人的智慧與情感,在集美農村的廣闊天地結下碩果。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