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 福建日報廈門觀察 > 正文

廈門海滄:把“詩和遠方”種在鄉土上

2024-05-30 09:28:41? 作者: 林澤貴?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海滄:把“詩和遠方”種在鄉土上

東南網5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 通訊員 林曉蕾)

到天竺山,登高、露營、圍爐煮茶,開啟有氧慢生活;在蓮花村,烤地瓜、泡溫泉、參觀體驗閩南傳統文化和電影文化;走進洪塘村,做陶藝、DIY瑪瑙沙畫,解鎖不一樣的藝術體驗;來到青礁村,逛慈濟祖宮景區,探尋閩臺文化基因的一脈相承……

廈門引客下鄉舉措實施以來,海滄區堅持以文化賦能,以產業為基,以服務發力,充分發揮兩岸融合特色,深入發掘并盤活本土深厚的鄉村旅游資源,以城帶鄉、多向聯動、生態發展。

“我們從美麗鄉村建設、拓寬引客渠道、豐富鄉村業態、提升承載能力、做優農特產品、強化運營服務等方面入手,圍繞‘有得看、進得來、有得玩、留得下、帶得走、還想來’,有效引流客源到鄉村體驗、消費及休閑娛樂,推動農文旅融合、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讓鄉土、鄉愁、鄉趣成為城里人的‘詩和遠方’。”海滄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文化賦能 讓鄉愁鄉趣巧變現

“在這里設一個窗口,賣賣四果湯及土雞土鴨、香蕉、五香條等各種土特產,再在門口擺上茶桌仔,讓游客泡泡茶,應該不錯。”剛剛租下開臺文化公園附近一間小屋的海滄街道青礁村村民顏曉彬這幾天正快馬加鞭裝修小屋,最近進村的游客團隊猛增,讓他嗅到了商機。他還打算結合毗鄰的閩南童謠童玩館,對小屋前的空地進行氛圍營造,讓每個人都能在這里找到童年記憶。

青山環繞、面朝大海的青礁,是海滄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從北宋年間建村,至今已有千年。整個村落,隨處可見美麗的紅磚古厝,僅院前社就有大夫第、學仔埕等數十座獨具特色的民居古厝。

人杰地靈的青礁村自古崇文重教,耕讀傳承延續千年,縉紳望族名留青史,從宋代至今仕宦名人達46名,涌現出了24名進士,還走出了一位拉開臺灣大規模開發序幕、被臺灣同胞譽為“開臺王”的風云人物——顏思齊。村里的慈濟祖宮景區,是保生大帝懸壺濟世、得道和羽化成仙的發祥地和全世界保生大帝的祖庭。這里還有萬應廟、古厝雕船、飛信石、葫蘆石、風動石、古榕樹、七星井等歷史名勝古跡。

文化賦能,產業唱戲。“依托濃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整合大慈濟景區和開臺王故里等多項資源,修繕蘆塘書院,建設鄉愁館、家風家訓館、開臺文化公園等,挖掘顏氏家訓、閩臺文化、慈濟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經濟。”青礁村委會主任顏衛民說,引客下鄉舉措實施以來,到青礁村開展活動的團體已超過70個,可以說非常火爆。

在繼承傳統底蘊基礎上,海滄區注重結合鄉村振興建設,打造新興特色產業。青礁村一方面引進臺灣鳳梨酥觀光工廠、手工陶瓷DIY等文旅產業項目,并梳理耕讀文化、書院文化、顏氏家訓等富有本地非遺特色的文創衍生產業;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對臺文化,創作《開臺王顏思齊》組歌,打造海峽兩岸閩南童謠童玩社會實踐基地,并在開臺文化公園建設兩岸融合記憶館。同時,引進妙吉祥香道展示館,舉辦藍染非遺文化社區公益學堂,融合非遺文化和鄉村旅游,豐富鄉村旅游項目,進一步夯實地方特色文化內涵。目前,村里又在利用開臺文化公園前的田地,打造新的耕讀研學教育基地。

文化加持,文創加力。青礁村院前社,更是從曾經的“空殼村”成功蛻變成為遠近聞名的閩臺生態文化村。

“可以品嘗DIY美味鳳梨酥,體驗綠色蔬菜種植、藥用植物種植觀賞,還可以親手磨豆漿,壘土灶烤地瓜、土窯雞。”一位游客說。豐富多彩的鄉趣體驗,讓這里成了海內外游客體驗耕讀文化、感受閩南特色鄉村游的好場所,青礁村也由此變身成為享受慢節奏生活、感受閩臺特色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旅游區。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青礁村累計開辦鄉村振興培訓3000多個團逾14萬人次,吸引休閑游客超過100萬人次。

天竺山腳下,原生態鄉村洪塘村的紅磚古厝、鄉間別墅各具特色,咖啡店、農家樂、研學體驗等各式業態融入鄉野,遠處稻田嫩綠,村民翻土、耕地,桃源美景躍然眼前。該村從區域角度與自身特色出發,緊抓“香”這一關鍵詞,打造村莊最具有識別性的三大要素——生態空間的“花香”、生產空間的“稻香”和鄉愁味道的“香”,富有詩情畫意的“尋香洪塘”美名不脛而走。

引客下鄉,要讓人有得看。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海滄積極治理房前屋后,發展庭院經濟,在方寸之地做精做好產業文章。2023年以來,海滄共創建美麗庭院180戶,打造72處美麗微景觀、小公園、田園及休閑旅游點,蜂蜜小院、漢服小院、周記扁食等美麗庭院人氣十足。

以洪塘村赤土社為例,“新村民”陳皋引進第一個藝術工作室——錦熹陶瓷館,挖掘廈門本土陶瓷文化,復興海滄東瑤窯,將藝術家的靈感與手工工藝巧妙結合,為客戶提供創造性的文創產品及生活美學空間的軟裝產品,深受歡迎。尋味赤土餐廳和七色豆農園也成為外來游客必到的打卡點。“我們的家園美化了,收入也跟著增加了。”東孚返鄉大學生黃志杰高興地說。

資源盤活 以節助產促共富

4萬株桐花競相開放,放眼望去,單株成景,連片成畫,山風一來,仿佛漫天飛雪……“五一”前后,2024(廈門·海滄)天竺山桐花旅游節暨“樂動廈門·澎湃海滄”音樂季在天竺山森林公園火熱舉行。

引客下鄉,要讓人有得玩。來自城市的游客們暫時放下忙碌的腳步,走進山林,盡情享受詩情畫意的生態美景,逛逛美食市集,參與桐花研學、桐花手工體驗、親子越野活動等,或到桐花樹下聽一場音樂會,看新能源車展,感受國潮換裝,跟心靈來一次新的約會。

據海滄區鄉村振興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通過聯動山下洪塘村、過坂社區、寨后社區等周邊村居,引爆鄉村消費新熱點,桐花節期間共吸引近16萬人次市民游客涌入打卡,實現旅游人次和收入雙增長。

天竺山腳下的東孚街道,交通便利、產業發達,有全市最大、最集中的花卉苗木種植產業群,國際化的中國特色瑪瑙村持續轉型升級,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溫泉產業鏈,日漸龐大的農家樂隊伍不斷涌現出天竺小院等特色新面孔。桐花綻放,讓東孚街道錦上添花,為海滄的鄉村振興續寫新篇。

辦一場活動,興一片區域,富一方民眾。

依托賞桐花這項民眾喜愛的活動,海滄以花為媒,聯動山上桐花、山下草花,整合“一山一水一方田”“一花一泉一瑪瑙”鮮明資源特色,舉辦桐花旅游節、鄉村音樂會和生活節等活動,延伸賞花經濟,并串聯元初會員體驗中心、錦熹陶瓷館、天竺山香草園等鄉村特色商家,探索以節興產、以產帶富,推進鄉村振興走向深入。

桐花節期間,主辦方推出時光之旅、瑪瑙文化之旅、古道尋蹤之旅3條游玩線路,并配置觀光接駁車,讓游客進村打卡天竺山下的過云文化長廊、東埔瑪瑙村、民宿、溫泉等,體驗豐富多樣的鄉村旅游業態,拉動鄉村旅游消費。

引客下鄉,要讓人帶得走。漫步花間,繁花似錦,花香彌漫,仿佛走進了莫奈筆下的夢幻世界……同樣是在“五一”前后,廈門國際花卉新品種展在位于海滄新陽街道的棠潮園藝科技園區舉辦,2萬平方米的奇花異草園藝中心內,上千種花卉品種聚集起超高客流。超1200種花卉新優品種,引領鄉村伴手禮消費時尚。

作為棠潮園藝項目所在地,一農社區圍繞花卉種苗產業發展,推動村企共建模式落地,創建“花卉小鎮”帶動當地旅游。社區所轄的下陳社,依托棠潮項目打造“下陳小旅行”品牌,承接研學活動,串聯村內農家樂、民宿、古厝、文旅打卡點,盤活鄉村旅游動線。海滄洪塘村香草園以發展芳香植物為主題發展集香草種植、產品加工和旅游體驗為一體的產業鏈,帶動天竺山片區鄉村旅游產業整體發展。

如今,按照“春時賞花、夏日親水、秋田稻香、冬享溫泉”思路,海滄已推動22個鄉村振興項目建設,推出洪塘村等3個引客下鄉試點和鄉見過云、靈動東孚、魅力滄江、醉美臨港等4條鄉村振興示范動線。

海滄還進一步梳理“山林、田野、花海、泉溪”等生態稟賦,疊加閩臺、慈濟、耕讀、海絲等文化資源,推出“耕讀研學”“瑪瑙研學”“稻田研學”“香道研學”等近10種海滄鄉村特色研學主題活動;同時,整合青礁、洪塘、過坂、一農等村(居)老宅、舊屋及閑置資產30余處,改造升級50余個美麗庭院,孵化出“串門鄉村雜志社”“岸理居酒屋”等示范業態,讓來客不僅有得玩,更能玩得好。

強化服務 用口碑塑造持久魅力

才接待完區農業農村局的工會活動,又來了一個臺灣的研學團體……整個5月,海滄區東孚街道蓮花社區百姓院子各種活動不斷,游客絡繹不絕。

地處蓮花社區東孚老街的百姓院子,原本只是一個糧倉,承載了數代人的精神記憶。東孚街道“電影大王”、東孚民俗文化藝術協會會長陳原來統籌謀劃,將這里打造成鄉村文化基地,涵蓋紅色文化、兩岸融合、影視、研學、國學、文創等領域,讓曾經的物質糧站成為真正的精神文化糧站。

園區內設有電影博物館、閩南老街展廳、耕讀文化館、科普長廊、文創多功能活動區等,是目前海滄唯一一個推廣及體驗閩南傳統耕讀文化與電影文化藝術相結合的公益性園區,平時承接舉辦的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不少。因為匯聚大量人氣,這里也成為廣大年輕人創業的舞臺,傳統手工、餐飲、農產品直播室等業態陸續進駐。

“引客下鄉舉措落地后,我們現在承接政府部門、國企單位的黨建團建活動和學校研學活動更多,以前的散客現在變成了成批成團的游客,僅5月份的大活動就有七八場,小活動更是不計其數。”忙成一團的陳原來說。

引客下鄉不僅帶火了鄉村人氣,也提高了鄉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為大力拓寬引客渠道,海滄發揮各村“生活區15分鐘達、市中心半小時達、周邊地市1小時達”的區位優勢,定制10條鄉村旅游線路,串聯、提升主要干道和地鐵沿線近300個鄉村旅游景點、民宿、農家樂等。同時,建立商家資源庫,梳理100余家成熟商戶,涵蓋“吃、喝、玩、游、樂、購”要素,形成引客下鄉“服務清單”,以團建、研學、康養、培訓、露營等活動滿足游客需求,催生鄉村旅游二次消費。

此外,還制定區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到農村開展黨建、培訓、研學、會議、春秋游等引流活動計劃,爭取全區2024年組織下鄉10萬人次。

在此基礎上,海滄深入挖掘在地風物,做優赤土大米、古樓紅柚、囷瑤水葉菜、天竺山嘉寶果酒等在地農副產品,推廣瑪瑙油畫、東瑤陶瓷等高附加值鄉村特產,開發瑪瑙烤地瓜、溫泉煮蛋等創意美食,同時引導非遺工坊、鄉村工匠等文創主體,結合鄉村人文元素,設計馬克杯、手機殼等文創產品,打造具有鮮明海滄鄉土風情印記的鄉村文創周邊產品。

推進村莊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公廁等文旅配套項目,引入藝術田園、兒童樂園、研學營地、鄉村市集、露營基地等文旅項目,打造湯岸溫泉、赤土賞櫻、海韻貞庵等特色鄉村主題民宿;創建“藝術+”“文化+”等可感知、可體驗、沉浸式的鄉村夜餐、夜飲、夜話場景,打造天竺夜巷、東孚夜市、山邊夜市等特色夜間經濟……“軟硬兼施”下,海滄鄉村承載能力獲得了明顯提升,有更多的空間讓人留得下。

海滄區領導更是親自帶隊赴浙江取經,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特別委托專業文旅團隊專題策劃,推動四個街道打造引客下鄉“三個有”(即一條精品線路、一個精品村、一套承接方案),并引進三叁山文旅、欣欣旅游等駐村服務團隊,聯動鄉村旅游各業態,進一步強化日常宣傳、項目策劃、產業運營。

目前,海滄已搭建“天竺山下”鄉村旅游大運營平臺,一站式搞定吃住行游娛購,服務市民、游客超30萬人次。

“我們希望通過優化服務,強化品牌運營,用游客的良好體驗和口碑塑造海滄鄉村農文旅融合的持久魅力!”海滄區委鄉村振興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滄還將進一步梳理、整合串聯全區鄉村資源,強化鄉村文旅緊缺人才培育,為廣大市民游客提供更優的產品和服務,讓人來了之后還想來。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