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
2024-05-30 09:13:41?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社會融合 加強城鄉多元共治 堅持從人員、文化和治理等方面持續融合,廈門在城鄉融合的雙向奔赴中跑出加速度,建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廈門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廈門以農業龍頭企業骨干、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家庭農場經營者等為重點,推行訂單式、項目式和自主式等培訓方式,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訓1.7萬余人次,認定新型職業農民858人。農民努力向市民化、專業化、職業化轉型,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市民返鄉成為“新農民”,他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現代化成果。 廈門還統籌調配市直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1+1”掛鉤幫扶集體經濟收入較不穩定的相對薄弱村。2023年,廈門147個行政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66億元,同比增長23.1%,村均年收入為113.13萬元,基本實現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預期目標。 要素流通 推動城鄉資源共享 堅持城市反哺農村,廈門不斷推動人才、技術、資本和土地等資源要素有序雙向流動、互補共贏。 廈門創新性引進九七華夏、云趣等國內知名鄉建團隊,形成鄉村振興陪伴式服務模式,打造海滄蘆塘社等5個兩岸融合治理示范點。284名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活躍在鄉村振興一線,數量居全省第一。廈門下派市級科技特派員378名,實現行政村服務全覆蓋。 21家在廈主要涉農金融機構成立全省首個“金融支農聯盟”,設立農業領域信保基金和科技創新產業基金,農業農村多元化投入機制不斷完善。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