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放,人人草人人,色视频综合,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五月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开心激情综合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 教育 > 正文

廈門這道“加法” 答得很科學

2024-05-29 09:05:42? 作者: 佘崢?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科學教育政策+ 14部門聯合出臺“27條”解決難題

科學教育師資+ 學校多了位科學副校長

科學教育形式+ 開發新“玩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科學教育范圍+ 開設家庭實驗室種下科研種子

廈門這道“加法” 答得很科學

廈門日報訊記者 佘崢)蔡先生是廈門一家高新企業的工程師,不久前他被告知:他申請擔任公司附近小學科學副校長,被“拒”了,理由很簡單:申請的人太多了。

初夏的廈門,和氣溫一起升高的是科學教育的熱度。

薛超是廈門一家專門從事科學教育的國企負責人,他可以明顯感受到科學教育的熱度——他帶的團隊接到的學校合作邀請多了。薛超說,毋庸置疑,科學教育的春天來了!

廈門科學教育的春天,在科學教育的“加法”中到來。市教育局局長陳珍說,我們是從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高度,來為科學教育做加法。

她認為,廈門的特質是:廈門社會、學校的普遍價值觀念與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精神氣質相容,為科學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環境,科學教育正在快速發展。

我們從幾個側面,來看看廈門如何解答科學教育加法這道題。

政策做加法

半年出臺6個支持文件

給6個100%“撐腰”

廈門新一輪的科學教育,有政策“撐腰”——最近半年,廈門出臺6個科學教育文件,平均每月就有一個,這些文件從政策層面,為科學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中最重要的是“27條”——3月,市教育局等14個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推進科學教育資源供給側改革等27條措施,重點解決區域和學??茖W教育亟需破解的重難點任務。

“27條”的亮點之一是提出六個100%,為科學教育落地奠定基礎,即全市學校100%每年開展一次科學節活動,學生100%參與學??茖W節活動;全市開展科學類課后服務活動的學校數占比100%,每周參加1次以上科學類課后服務的學生數占比100%;全市100%的學校走向社會或借助第三方力量開展科學實踐活動,100%的學校建立“一校一品”的科學教育品牌。

這次的加法,還成功改變了一種成見:科學教育,不再只是教育部門和科協的事——廈門發揮“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作用,建立由教育部門牽頭,宣傳、網信、文明、發改、科技、工信、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團委、婦聯、科協等多部門協同推進的科學教育工作機制,做到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統籌抓科學教育。

這股合力來自強烈的緊迫感。陳珍說,青少年的科學教育內容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孩子通過科學教育可以更理性,更加接受整個世界的發展,而且能夠愿意投身科技創新發展?,F在,越來越多人有緊迫感,意識到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對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很重要。

人手做加法

競爭激烈的科學副校長上崗了

院士受聘當廈門科學教育顧問

三月底,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和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發布征集令——尋找具有科學領域知識背景的專家學者,擔任“科學顧問”“科學副校長”。

廈門采取的方法是:由市、區兩級科協、教育部門聯合組建市、區兩級中小學科學顧問專家庫,中小學將“就近就地、雙向擇優”從專家庫中聘任1名專家為學校科學副校長。

這項工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五月初,市教育局對外發布消息,已經聘任科學副校長315名,實現中小學全覆蓋;組建市、區兩級中小學科學顧問專家庫,匯集490多名科技專家,建成廈門市中小學科學教育顧問專家信息平臺,每所學校設有獨立賬號密碼,可以直接聯系專家進校指導。

市教育局基教處表示,市科協非常積極地協同開展工作,高校組織教授組團報名,植物園、科技館、高科技企業對派人擔任科學副校長也都熱情高漲。結果是,報名人數太多了,一些人競爭不上。

更特別的是,廈門這輪科學教育,連院士都出動了。市教育局透露,廈門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擔任廈門市科學教育顧問,引領科學教育的科學發展。

當然,曾經有人質疑這是“大炮打蚊子”,事實上,這背后用心良苦:請出院士擔任科學教育顧問,除了起到引領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教育主管部門相信,院士能當好青少年的榜樣人物,在校園中引領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風尚,讓科學精神陪伴青少年成長——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是科學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市教育局介紹,今年4月以來,受聘院士已深入學校指導科學教育品牌建設,培訓教師3場,為學生講課6場。

多校科學副校長已經上崗。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廈門市觀鳥協會會長、廈門市思北小學科學副校長彭志偉從一只黑冠鳽(jiān)開始他的分享——“黑冠鳽是怎么捕捉食物的?”

不僅辦講座,科學副校長還為學校科學教師提供培訓支持或指導學校開展科學教育。

市教育局二級巡視員鄭朝南說,科學副校長不是虛職,科學家成為中小學科學副校長,有助于破解科學課實踐探究流于形式的問題,為中小學科學教育探索出更多可行路徑,例如,搭建科學發展前沿和基礎教育之間的橋梁,促進中小學與科研單位之間的資源整合,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科學教育資源。

實踐做加法

既能“高大上”也能下菜地

改變傳統科學教育方式

如何讓科學教育朝著“為創新而學”轉向?廈門科學教育工作者認為,一個重要途徑是加強實踐環節,改變過去看實驗、讀文本、聽故事等傳統科學教育形式。

廈門天心島小學位于海滄城區中心地帶,學校將“項目化學習”引入科學教育,開發了“每班一個項目”“每年一個項目”的海洋主題學習課程,例如,以附近紅樹林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海滄區洪塘學校,也有自己的科學實踐“玩法”。這所鄉村學校發掘本土鄉村科學教育資源,從西坂菜地到香草園,再到錦熹陶瓷館,都留下孩子科學探索的足跡。

洪塘學校校長張春生說,科學教育不僅是“高大上”的科技,鄉村里也充滿了科學教育的資源,每一塊泥土、每一朵鮮花、每一片晴朗夜空,都是學生探索科學的“鑰匙”。

天心島小學和洪塘學校代表海滄區在科學教育的探索——海滄區作為廈門市唯一入選全國首批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的行政區域,與國企共同建設科學教育研學營地,將研學活動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每學年至少安排1次中小學生赴廈門滄江研學營地開展科學研學實踐教育。

海滄區教育局認為許多大科學家的成長經歷顯示,動手實踐對培養孩子的科研興趣和能力非常重要,會讓他們將對科學單純的興趣轉化為從事科研探索的自覺。

點擊

生活中怎么學科學?

廈門這樣嘗試

帶社區的孩子一起學科學

禾盛社區比鄰廈門雙十中學。5月,雙十中學邀請社區38名五年級學生,共同探秘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老師教孩子使用顯微鏡,制作臨時裝片,觀察黑藻葉細胞、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以及人體口腔上皮細胞。

雙十中學老師說,實驗結束的那一刻,很多學生都意猶未盡,陶醉在顯微鏡下的神奇世界之中。

這是廈門科學教育走入社區的一種嘗試,市教育局認為,社區也是科學教育的陣地。

上個月,雙十中學思明分校舉辦一年一度的科技嘉年華,邀請附近社區的小學生參加。今年科普講座嘉賓是廈大學生李仲雯,她講述她在高中時參加俄羅斯貝加爾湖國際科考的經歷。21歲的李仲雯6年前就畢業于雙十中學思明分校。

當天,看著臺下的學弟學妹,李仲雯說仿佛看到當年的自己——9年前,當她還是前埔北區小學六年級學生時,也參加過這個科技嘉年華。

李仲雯說,現在看來,可能是學校里“種”下的科學種子,才令她在高一時鼓起勇氣參加科考隊選拔,作為全國兩名中學生之一入選科考隊。

廈門還通過舉辦“高校-中學-小學”科學嘉年華活動,探索“高校送服務、中學搭平臺、館舍送資源、小學同參與”的大中小學科學教育一體化協同育人機制。上個月月底,由廈門市第三中學承辦,誠毅科技探索中心、廈大海洋科技館以及40多位來自華僑大學的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共同組成的科技主力軍隊伍,為湖里區1000多名中小學師生提供了“藍色海洋”“模擬飛行”“機甲大師”等20多個多元交互的沉浸式科學教育實踐活動項目。

在家庭開設“實驗室”

項茹淳是廈門市新教育學校的小學生,在媽媽的幫助下,她在家里擺起一張桌子,貼上寫著“項茹淳科學小實驗”的標牌,買來一些器材,她的家庭實驗室開張了!

在廈門市新教育學校,像項茹淳這樣的家庭實驗室有100個。廈門市新教育學校位于同安區新民街道,在這所學校的推動下,科學之花盛開在孩子們的家庭里。

去年,廈門市新教育學校啟動家庭實驗室,校方這樣解釋:“只要你能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角落,在角落里擺上你喜歡研究的東西,然后做你喜歡的研究,那么就組成了最簡單的家庭實驗室?!痹陧椚愦镜募彝嶒炇?,小姑娘的實驗對象是她喜歡的小動物兔子。

廈門市新教育學校校長王益民認為,家庭也可以為科學教育做加法——家庭實驗室是對學??茖W教學的有益補充,讓孩子在課余時間、在家里也可以進行科學實驗,有利于培養孩子堅韌的意志力、強大的專注力,逐漸形成熱愛科學,肯鉆研的科學精神。

廈門一中的加法以另一種形式展開,挖掘、利用家長資源,推行“家長好作業”,由家長提供科學實踐的機會,學生在網上參與選課,以小組形式體驗。

通過這種形式,這所學校走進中國航空學會艦載機分會青少年航空教育基地、立達信科技公司、華僑博物院等地。

“家長好作業”并不是廈門一中科學教育的全部,這所學校有個“秘密基地”——“廈門一中科技創新活動中心”,它與高校聯袂合作,打通科技到人才的“最后一公里”:高校提供軟硬件設備,選派老師和學生到校指導;一中選拔優秀中學生到高校集訓、聯合進行課題研究……以此培養和選拔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為國家“強基計劃”輸送高素質后備人才。

市教育局認為,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而是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方法的一次升級。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