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廈門教育發展亮點
2024-05-22 09:05:57?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小升初率先“多校劃片” 公辦校建設跑出“加速度” 全國首創實行教師同城同編 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 這位“模范生”何以能遙遙領先 為您解密廈門教育發展亮點 名校跨島辦學,促進教育均衡。圖為廈門實驗小學翔安校區的老師和學生。 廈門發展充滿活力、質量更好的教育,保證優質教育的連續性。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佘崢 圖/記者 林銘鴻)近日,教育部公布首批56個通過國家驗收的2023年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福建省的唯一一個,在廈門,湖里區獲得這一榮譽。 下周,廈門最后兩個區要接受學前教育普及普惠(俗稱“雙普”)省級督導評估。 這兩項教育界的重要評估,是有主線的:顯示廈門持續奔走在追求公平、公益、優質的教育之路上。 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陳珍說,廈門教育人接棒做了一件事——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堅持人民滿意標準,把充滿活力、質量更好的教育呈現給老百姓。 招數1 公平 學校站上同一起跑線 “多校劃片”26年前已推行 有一個有趣的視角,可以用來驗證廈門教育公平的成績——2014年,教育部將義務教育免試入學的工作聚焦在19個重點大中城市,廈門是其中之一。1998年起,廈門小升初已經是這幾年教育部極力推廣的“就近入學、隨機派位”模式。 1998年,廈門小學升初中取消擇優,全面實行 “劃片招生、電腦派位”,每所初中對應附近幾所小學,由電腦決定小學畢業生到對應片區內的哪所初中。十幾年后,這一派位模式在全國推行,被稱為“多校劃片”。 改革并非“單兵作戰”,廈門配套扶持薄弱學校的“23條”,要求師資等向薄弱學校傾斜。 小升初劃片招生的初心是努力均衡生源,效果立竿見影——2001年是電腦派位后的第一屆初中生畢業,一些普通中學的中考成績不僅毫不遜色、甚至還超過名校。廈門十一中是新秀之一,1998年前,十一中被認為是“巴浪魚”學校(巴浪魚是廈門市場上比較便宜的一種魚類)。初招改革使得這所學校獲得相對均衡的生源,而不是過去別的學校挑剩的。廈門十一中退休校長陳國華回憶說:“我給老師鼓勁,現在我們生源和‘重點校’一樣了,如果還辦不出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是我們的無能。” 在電腦派位實行26年后的今天,廈門百姓口碑學校的格局更是發生改變, 26年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學校,現在大多成為市民心目中的好學校。而且,相對均衡的生源,給學校和老師信心,每隔幾年,都有明星學校出現。 有人形容,廈門教育是均衡到“骨子里”——2013年,廈門在全市范圍內實行義務教育階段隨機編班,2014年升級為網絡均衡編班,每所初中被要求利用市教育局提供的均衡分班軟件在線分班,為的是確保班與班的總分平均分和單科平均分最多不能超過1分。 外來娃可通過積分入學 幾年前從雙十中學保送到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的學生陳彥哲,也是廈門教育公平的一個縮影。五歲時,陳彥哲和哥哥從河南鶴壁來到廈門,爸爸在工廠當電工,媽媽當保潔員。 陳媽媽外出打工,也堅持帶上兒子,是希望他能受到好的教育,不過,兒子后來被清華大學錄取,是她沒想到的。 在廈門,陳彥哲的經歷不是個例。公辦的逸夫中學九成以上學生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去年,這所中學建校30周年,三位校友畢業于清華北大,其中一位現在就讀哈佛大學,還現場連線送祝福。 當然,清華北大并不是教育公平的尺子,只能代表一種高度。“陳彥哲們”背后,是廈門推行的積分入學給予外來娃的就學公平——2014年廈門出臺積分入學政策,積分由外來娃父(母)在廈暫住、務工、社保的年限計算,也就是說,即使父母毫無背景,在廈門工作越久,孩子就可以在廈門上學。通過積分入學,陳彥哲順利讀完小學,初中派進公辦初中云頂學校,高中考入廈門最好的中學之一——雙十中學。 最初,只有公辦小學接收積分入學學生,但學位不夠多,2015年起,廈門通過向民辦學校購買學位來破解這個難題,即民辦學校每招一名政府統籌的外來娃,政府按照學校的不同等級,給予不同的補助。 換句話說,政府通過購買學位,使得符合條件的外來娃,即使在民辦學校也能接受免費義務教育,而且,后來連課本和作業本的錢也不用交了。 招數2 公益 名校跨島建“親生”校區 建設公辦學校 把名校辦學經驗輸至島外 在福建教育界,廈門被形容為學霸。從數據看,近年來,廈門以小學生增幅全國第一聞名全國,經濟學家分析說,這與當地的教育水平較高等有關。 比排名更重要的是,廈門教育的底氣在于:公益。廈門市民基本上在這點上取得一致:在廈門,最好的學校是公辦學校。 這里有個背景,在上一輪教育產業化浪潮中,廈門教育頂住各種壓力,堅持走公辦道路,例如,當時各地都在推動初、高中分設分離,把初中劃給民辦管理,廈門堅持初高中分設不分離。 公益性還體現在公辦學校的數量。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廈門連續實施兩輪三年學校建設計劃,實施補短擴容工程,十年來共建設中小學幼兒園項目425個,新增學位數30.49萬個,基本解決“入學難”問題。 “十三五”期間,廈門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增長的學位數,是“十二五”期間的1.6倍。 在“十四五”期間,廈門公辦學位維持在高位,將增加32萬個學位:去年秋季,廈門一口氣投用9所公辦高中,滿足百姓對就讀普高的需求。 當然,僅用公辦學校的數量來衡量廈門教育公益性,是不全面的。由于歷史原因,廈門島內外教育有差距,2018年,廈門啟動名校跨島發展戰略,名校在島外設立校區,這種“親生”模式被認為更能把名校辦學經驗輸至島外。 現在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外國語學校、科技中學、廈門六中、廈門二中等最好的學校,都在島外設有校區,更重要的是,這些新校區都是公辦性質。 當然,城鄉教育差距不是靠校區就能解決,2008年,廈門在全國首創實行教師同城同編——統一城市和農村學校教師編制,城市中心學校和邊遠山區同級別教師工資一致,這就為教師校際交流奠定基礎。 招數3 優質 有“知”有味上思政課 “大小”聯動 探討如何上好思政課 廈門教育的優質,體現在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內核中,其中,怎么上好思政課,讓思政課入腦入心,廈門從未停止過探討。 近年來,廈門打破大學、中學、小學“圍墻”,成立多個合作共同體,“大小”聯動,激發了思政課的澎湃新動能。 現在,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等高校備受廈門中小學青睞,后者希望和大學思政老師聯手,討論如何上思政課,例如,中小學的思政課如何銜接?幼小銜接中有哪些思政話題等?這也是大學樂見其成——他們希望通過和中小學牽手,了解大學生在中學學過的知識。這里有個背景,各個學段間的思政教材都有“重合”的部分,一些思政課“炒冷飯”。 陳珍表示,探索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自2020年起,廈門市教育局根據課程要求,結合新近發生的重要時事,組織全市大學、中小學和幼兒園的思政(德育)教師“同備一節思政課”,全學段思政教師還參與課程設計,建設一體化思政“中央廚房”,并將成品分發,形成思政活動的品牌效應。 與此同時,廈門倡導將思政教育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用好本土資源,用身邊的案例教育引導學生,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 廈門德育工作者認為,天邊不如身邊,思政課要注重地方性的紅色基因、優秀傳統文化素材等的挖掘、整理和使用。思政課還要強調故事性,廈門德育工作者說,“講故事是思政課提高抬頭率和點頭率的法寶”,以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學生才能愛聽愛學,聽懂聽會。 老師走出微信 走進學生家里家訪 廈門教育的優質,還體現在教育人的躬行實踐中。有趣的是,廈門致力于“大先生”培養,是從傳統的家訪開始。 2007年,廈門啟動“三項主題”活動,“三項”指的是教師崗位大練兵,百名校長萬名教師進社區進家庭,以及師德建設。 “三項主題”活動啟動時,被認為“太土”了,譬如說,“崗位大練兵”是從諸如練字這類基本功開始,“教師進社區進家庭”則要求全體老師到學生家里家訪。 直到今天,每年廈門都要在一段時間,集中組織百名校長、萬名教師進社區、進家庭,而且,市教育局局長也要到學生家里家訪。 每年,老師們走出微信,走到學生家中,都有人不理解:現在有手機、微信、視頻,為什么非得要求老師一定要上門家訪? 在市教育局看來,這有實質區別——當老師們來到學生家里,可以看到學生檔案中沒辦法了解到的東西,例如,原來孩子的父母不在一起了,原來學生一家三口是擠在幾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連一個像樣的寫字的桌子都沒有。 把眼前的情況和學生平時表現一對照,老師們找到了學生出現問題的答案,也多少理解了學生平時的一些異常表現。通過換位思考,老師們變得更寬容了,他們更加耐心地對待學生。 “三項主題”活動原本只打算開展一年,卻被無限期延長。陳珍認為,它的最大魅力在于:回歸了教育本質。對于老百姓來說,比較實在的是,負責任的老師越來越多,而當老百姓發現家門口就是好學校,他們心就不慌了。 上個月,市教育局啟動“今天我們如何當老師——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動”,在老師中開展“今天我們如何當老師”的大討論。 海島教師張月嬌講了自己的故事,五年前,大嶝小學的張月嬌到小嶝小學支教。沒上班幾天,遇到臺風,不僅把她電瓶車的擋風玻璃吹走,差點把她也嚇跑。 張月嬌講述了她在連公交車都沒有的小嶝島尋找“今天我們如何當老師”的經過。她說,當時,小嶝小學有個孩子拉著她的手說:“老師,你能不能等到我畢業再離開,我不想換老師了。” 張月嬌因此選擇留下,她帶領小嶝小學老師開始創建“小島里的生命校園”,充滿溫情的學校后來還成功把其他支教老師也留下了。2021年,小嶝小學被評為福建省鄉村溫馨校園、2023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溫馨校園典型案例。 “今天我們如何當老師?”張月嬌找到的答案是“首先要肯奉獻”。 市教育局說,讓老師們講述各自的育人故事,用躬耕教壇的親身實踐,生動詮釋教育家精神。 點擊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廈門實現全省零的突破 廈門教育的優質還在于科研,去年,教育部公布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廈門實驗小學和廈門英才學校獲得兩項一等獎。 這個獎項的含金量有多高?它是我國教育領域中唯一一項由國務院設立并由教育部組織實施的國家級教學獎勵,與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齊名,每四年評選一次,代表著全國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高水平。 此次廈門不僅在獲獎總數上,還在獲獎級別上破了紀錄——這是廈門首次在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得一等獎,而且一等獎有兩個。這也是福建省首次獲得這一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一等獎。 更重要的是,這類獲獎不只是“擺擺看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必須是國內首創,經過兩年以上實踐,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也就是說,獲獎背后顯示“老師不要只是做一個教書匠,而是要成為研究學生、研究教育規律的行家里手”。 市教育局說,獲獎只是為研究畫上了一個分號,而不是句號,所有的研究都要持續深入,輻射區域內其他學校,在學習借鑒的過程中創造出更多新的成果,并最終惠及學生的發展。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