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廈門深入踐行大食物觀的具體做法
2024-05-15 08:54:40?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因地制宜 發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農業 ——解析廈門深入踐行大食物觀的具體做法 綠帝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技術人員正在作業。(記者 盧劍豪 攝)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率先提出并探索實踐大食物觀。連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聯播》、中國新聞社、農民日報等多家央媒聚焦福建在踐行大食物觀上的探索與成效,相繼刊播專題報道。多年來,廈門始終牢記囑托,在大食物觀科學指引下,找準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大力發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農業。今日,推出特別報道,解析廈門深入踐行大食物觀的具體做法。 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曉菁)立夏時節,翔安區后田村的胡蘿卜地成了旱稻田,一株株嫩綠的稻苗隨風搖曳;廈門如意食用菌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的生育室里,一株株鹿茸菇茁壯成長;同安區石潯社區的育苗工廠里,一尾尾優質蝦苗在育苗池內活潑游動;廈門綠帝食品有限公司的無菌車間里,一包包加工后的龍眼干、菌菇、海產品從廈門走向全國…… 多年來,廈門深入踐行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生產能力、優化種植結構適應市場需求、發揮區域優勢保持總量平衡、提高加工水平解決出路問題等方面突圍,托起市民“舌尖上的幸福”。 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漁則漁……廈門在多年的耕田牧海中,找準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大力發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農業,打破農業發展的瓶頸,因地制宜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廈門都市現代產業農業集群實現營收1241億元,同比增長6.1%。 打通“經脈” 農業生產有了新氣象 原本泥濘的田埂成了寬敞的機耕路,昔日零散的農田整齊劃一連成了片,灌溉溝渠里流水潺潺滋潤田野;田里的自動噴淋系統勻速旋轉節省了大量人力……穿行在翔安區后田村的高標準農田里,一股現代農業氣息撲面而來。 “這幾年來,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我們村進行機耕路硬化、池塘清淤、排水溝加固改造,還新建了田間農用電網,不僅為農戶下田耕作提供了方便,更提高了農田標準,助力種植實現高產。”說起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植大戶、后田村黨總支委員許佳全如數家珍。 一塊塊精心打造的高標準農田就像打通了土地的“經脈”,為后田村的農業生產帶來新氣象——耕地好了,效率高了,產量大了。 后田村的耕地為砂質土壤,保水性差,每年胡蘿卜收成后,輪種的多是花生、地瓜等旱作物。2022年,許佳全在村里第一個帶頭引種“旱稻73”進行輪作。在沒有施肥、用藥的條件下,許佳全種植的旱稻經測算畝產達到400公斤,產量接近普通水稻。 在許佳全的帶動下,后田村及周邊村莊的農戶今年來已種植旱稻約600畝。站在田邊,看著嫩綠的旱稻苗孕育生長,許佳全期待地說:“這些旱稻今年剛剛種下,7月就可以收成,接下來我們還要進行初加工包裝,注冊商標,讓更多人吃到優質的大米。” 近年來,廈門逐年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投入,畝均投資標準居全省前列。截至目前,廈門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約5.57萬畝,今年還將建設7000畝高標準農田,筑牢農產品生產的安全屏障。 除了建設高標準農田以外,廈門還積極發展設施農業,讓過去的“不可能”成為“可能”,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位于同安區后壟村的正心精致(廈門)農業有限公司,建起鋼架大棚,實現了一年最多14茬的水葉菜生產模式,全年不間斷向廈門供應優質水葉菜,成為廈門重要的“菜籃子”生產基地。 廈門通過積極推廣設施農業建設,逐步引導廈門種植戶從傳統常規露地種植轉變為現代設施培育種植,每年可延長茄果瓜類蔬菜作物采收期1-2個月,增產20%以上。廈門還修訂出臺都市現代設施農業建設管理辦法,扶持新建標準化設施大棚或改造提升簡易大棚,有力帶動、促進農民增收。 種苗在智能化溫室里孵化,蔬菜種在自動化大棚里,菌菇長在空調房,生豬住進高樓,魚蝦“上岸”在工廠里養殖……設施農業正在極大拓展農業生產的邊界,成為大食物觀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途徑,為充實廈門的“米袋子”“菜籃子”,構建優質農產品供給提供堅實保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