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精耕第二空間 破解城市痛點
2024-04-19 09:31:20?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廈門加速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推行功能復合、立體開發的集約緊湊型發展模式,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精耕第二空間 破解城市痛點 東南網4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挺 通訊員 蔡玉婷)地表空間擁堵、土地資源稀缺、人口密度過高,這是很多一二線城市的通病。地下空間,被稱為城市發展的“第二空間”,是破解這些城市痛點的一劑良方。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都要求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推行功能復合、立體開發的集約緊湊型發展模式,統籌地上地下空間利用。 多年來,廈門持續探索地下空間開發,已從早期點狀布局、功能單一的1.0階段,度過互聯互通、協同布局的2.0階段,開始邁入綜合性開發、多層次利用、集中成片化發展的3.0階段。在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實施改進等多個層面,廈門不斷創新,涌現出多個典型開發項目,取得良好成效,為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貢獻地下空間力量。 1.0階段—— 開啟早期探索 開發功能單一 每天傍晚,家住鎮海路附近的很多居民總愛到鴻山隧道的納涼點乘涼。這條上世紀70年代建成的全長294米的人防隧道,如今搖身一變,成了集參觀宣傳和群眾休閑納涼功能于一體的網紅打卡地和共建活動空間,深受周邊居民的歡迎與喜愛。 在改造后的鴻山隧道內漫步,頂部是蔚藍的天空涂鴉,長廊兩側布置民防科普、民防情勢等相關知識,防空洞內還有個改造后的籃球場,常有市民約上三五好友到這里打球。 事實上,對地下空間的利用,廈門很早就開始探索。 “20世紀80年代后部分防空洞陸續被開發利用。2000年后,本島興建了大量隧道和地下停車場,如鐘鼓山隧道、輪渡大型地下車庫等,2005年還建成福建省首座全地下變電站,標志著廈門進入市政基礎設施地下化行列。”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城市與建筑設計處副處長趙靜說,這段時期可以說是廈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1.0階段,較好兼顧了人民防空和城市建設需求,但多為點狀布局,且開發功能單一。隨著時代發展,城市對地下空間有了更新、更迫切的要求。 2.0階段—— 充分挖掘價值 土地集約利用 廈門市民許先生家住廈門火炬高新科技園附近,每天從集美下班坐地鐵1號線回家后,總愛到這里的商業綜合體嘉禾·新天地逛逛。“出了地鐵1號線火炬園站就是地下商場,這里有很多餐飲店,還有各種潮流娛樂、商務休閑品牌,吃完飯走路回家,實在是方便。”許先生說。 據商場運營方廈門藍火集團總裁鐘國發介紹,嘉禾·新天地是廈門地鐵1號線島內段配套最后一個投用的地鐵上蓋項目,總建筑面積近5萬平方米,其中地下部分2萬多平方米。該項目將地鐵人流與商業動線相互融合,實現地鐵和商業無縫銜接,在充分挖掘地下空間商業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土地的集約化利用。 對地下空間商業價值的挖掘,始于2006年,從那時開始直到2020年,廈門進入了地下空間協同建設和互聯互通的2.0階段。 2007年,火車站—梧村地下商業街項目啟動建設,這是廈門地下空間協同建設、功能復合開發的首次探索,項目建成后不僅滿足了火車站片區旅客的過街需求,也帶動了周邊商業服務業協同發展。 2013年,廈門地鐵開工,開啟了地下空間利用的快速連接新時代。在此期間,建成大量的地下商業綜合體和公共服務設施,也為城市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2014年,廈門首個地鐵上蓋商業綜合體項目華潤萬象城啟動建設,與地鐵1號線湖濱東路站直接連通,地下空間豎向開發至三層,為后續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建設提供了范式。 趙靜表示,在這個階段,廈門地下空間開發類型和規模有了較大突破,以軌道建設帶動沿線地下空間發展,不斷通過地下基礎設施開發補足短板,初步實現片區互聯互通、協同布局。 3.0階段—— 功能復合布局 集中成片開發 廈門奧體中心、廈門國博中心相繼投用,隨著兩個中心未來承接辦展、辦賽時面臨的人流密集、交通流量劇增問題,周邊的鳳翔新城核心區地下連通工程建設格外牽動人心。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分兩期建設,未來可實現地下車庫互聯互通,預計連通車位數可達18117個,將進一步整合優化片區停車資源,提升城市空間品質。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設,尚未投入使用。 據趙靜介紹,2021年起,廈門地下空間開發進入3.0階段。以軌道交通為骨架,陸續推出多個軌道商業綜合體、TOD成片開發項目,通過三維立體交通系統引導多元業態,地下空間除了停車、商業、人防功能以外,還引導公共服務、交通設施、市政設施等功能在地下空間綜合布局,釋放寶貴的地面空間,保持地面開發空間和生態空間的完整性,較好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 在市政設施方面,建成投用地下綜合管廊約80公里,電力線路的纜化率已近97%,大大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減輕交通壓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同時,通過湖濱片區的城市更新改造項目、濕地公園TOD、高林金林商住區建設等項目的實施,對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在規劃、建設和實施層面進一步實踐探索、總結經驗,形成地下空間集中成片、規模開發的共識。 趙靜表示,在3.0階段,廈門對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已進入綜合性開發、多層次利用時代,集中、成片化發展是最鮮明的特色。 向地下要空間,向集約化土地利用要效益,廈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前景十分廣闊。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