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信息化時代,“教”與“學”悄然改變
2024-04-19 09:14:23?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信息化時代,“教”與“學”悄然改變 東南網4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鄧婕)午休時間,華師海滄附小教師辦公室里靜悄悄的,老師們每人拿著一支智能筆,在校本作業上點點劃劃。“用智能筆批改作業,我們對每個學生掌握知識點的程度心中有數,教得也輕松。”五年級數學老師葉雪燕說,她是該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受益者。 “教育如何高質量發展,從本質上講,是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作出回答。”廈門市委教育工委委員、市教育局二級巡視員鄭朝南表示。要做好這一答卷,“信息化”是其中密鑰。 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開展,一支筆改變教學,一塊屏幕改變課堂,一張網鏈接山海,教育信息化的廈門故事正在精彩上演。目前廈門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智慧作業分析系統、國家智慧教育平臺、AI課堂教學行為分析系統等為多所學校所用,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傳統“教”與“學”正悄然發生著變革。 學生也可成為“主角” 去年,濱東小學語文老師趙曙霞講了一堂教學公開課,公開課的主題是“長大以后做什么”。課堂前半段,以學校小記者團招募為由頭,設定小組采訪問答形式,鼓勵學生尋找身邊榜樣進行自我“職業畫像”。后半段,通過師生評、小組評、生互評等形式,評選最佳采訪人,引導全體學生暢談未來,明白“實現夢想需要付諸行動”的人生哲理。 在整場公開課中,課堂生態充滿張力,學生在自學中產生的問題,互問互答、漸問漸深,趙曙霞則旁聽和引導學生問答,始終把握著討論的大方向。“這是一堂高質量的公開課,老師講得少了,學生思考多了,也學出了成果。”當天,來自佛山的小學骨干教師在聽完公開課后評價說。 用趙曙霞的話來說,此前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講授型教師。2022年,濱東小學投入使用智慧研修系統,該系統對課堂教學全過程進行數據化處理,開展智能分析、精準反饋。“根據系統出具的分析報告,我講授時長達22分鐘,這樣導致只有少數同學有機會與老師進行課堂互動。”她說。 趙曙霞開始自我“革新”。她先是上網搜索名師課堂,學習名師授課方式,同時收集大量課堂實時數據,研究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該如何提問,著重設計過渡語和互動式問題。下一次上課,研修系統顯示,趙曙霞教學模式已經從講授型轉為混合型,這意味著學生有了更好的課堂體驗,在互助學習中快速掌握知識。 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改變了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高效互動”的教學模式逐漸從理想照進現實。廈門是全省最早建成覆蓋全市教育城域網的城市,依托“一網一云一平臺”,形成信息技術與教學應用融合持續深入的新局面。 雖已58歲,湖濱中學物理教師白源法的上課方式卻頗為新穎——講授的課程內容直接傳輸到學生手中的平板終端上,教學變得生動直觀。“白老師的課非常有趣,看完他做的視頻,抽象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還能直接在平板電腦上進行模擬實驗。”湖濱中學初二(12)班學生熊子源告訴記者,自己很喜歡白老師的課,也在學習中喜歡上了物理。 “倒逼”教師自我提升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教學活動圍繞的主體,如何運用信息化手段引導學生樂意學,學得好?這就給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我在教學時感覺不是在獨立戰斗,而是和全國各地名師抱團前行。”會展南小學語文教師溫倩婷深有感觸。 “雖然有前輩老師帶著我,但我也需要盡快熟練起來呀!”曾經,年輕教師溫倩婷在備課時有些生疏。會展南小學校長陳惠娟也察覺到了年輕教師們的焦慮,“我告訴他們,教育部上線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可以用起來。沒想到發現了‘寶藏’”。 從一組數據可以一窺“寶藏”的面貌:19個版本450冊次教材的課程教學資源共17492條,67家出版單位的1991冊電子版教材可供廣大師生自主使用,新增課后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實踐經驗等4類資源,外部還鏈接60個專業網站共享有關資源。溫倩婷仔細瀏覽后發現,每門課、每個課時、每個知識點都有,名師講授資源為其所用,甚至還能通過大屏幕把名師“請”到班級里,線上線下共同開展課堂教學。 陳惠娟說,智慧教育平臺還具有“群組”功能,他們在“群組”上組建“螢光”教研共同體,無論是研修活動還是公開評課,都不再是以老教師的經驗作為課堂好壞的評判、制定標準,而是形成小組討論,在群組里導入優秀課例或名師課堂,有理有據地開展探討研究。“每一位老師的專業素養在教、研、修一體化中都得到了有效提升。”陳惠娟表示。 “教師普遍關心的問題是,優秀教師是如何上課的,在他們的每一個成長階段又如何得到關鍵性的幫助。這些問題通過信息手段有了很好的解決途徑。”濱東小學校長王躒認為,信息平臺就是教師的“AI導師”,幫助教師看到自己的不足,激發真正的內驅力。“就像智慧研修系統生成的課堂診斷報告,各種統計圖、雷達圖一目了然,通過切片還原上課情景,直觀生動地描述師生在這節課中的優點與不足。”王躒說。 數據輔助教學決策 打開智能筆藍牙,在附了點陣碼的練習本上開始批改,作業信息以數據形式實時上傳至后臺,學生學情一目了然——這個由廈門達宸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筆曰智慧教學平臺”,為教育教學方式帶來了極大改變。 對于華師海滄附小的教師們來說,智能筆不僅輔助教學,還省去了傳統常規檢查、紙筆記錄等方式的諸多煩瑣環節。 “我們上節課教授了‘和的奇偶性’,根據智能筆批改結果得知,‘判斷多個數相加,和的奇偶性’錯誤率達38%,針對這一類題型我們會重點講解,并找同類題型訓練。”葉雪燕說。 華師海滄附小校長何國強潛心鉆研教育信息化多年,他認為,信息平臺只是一個載體,關鍵是將信息數據“全要素”“常態化”地用于教與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包括培養目標、教育內容、教學模式、評價方式、教師能力、學習環境等,避免信息和教學“兩張皮”。 借助“智慧作業”和“未來教室”兩個技術平臺,教師們以大數據分析了解班級每個孩子進步情況及知識點把握情況,制定個性化的作業和輔導,提高了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校方則通過數據比對和分析,客觀進行年度考核。 數據可以輔助教學決策,也能為教學管理所用。會展南小學信息老師鄧麗群設計開發了基于智慧教育平臺的信息科技素養課程,培養學生規范使用平臺的好習慣。同時,鄧麗群鼓勵信息社團學生自主研發“碼上學”,將圖、文、聲、像綜合凝練,對外展示學校30多個社團特色,學生滿滿的成就感成為學校信息化教育特色的最好注解。 “信息化融合課堂教學改革,使信息化的特點和優勢在課改中得到彰顯,教學的針對性更強,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這也是落實‘雙減’、實現減負增效的有效路徑。”鄭朝南表示,未來,廈門將繼續堅持“應用為王”的理念,在教育信息化賦能教學改革的道路上穩扎穩打,推進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